艺术概论讲义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核心思想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基本方法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

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妥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就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按状态划分就有平衡系统、非平衡系统、近平衡系统、远平衡系统等等。此个还有大系统、小系统的相对区别。

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艺术文化学

是一门以整个人类文化作为参照系数来探讨艺术问题、研究艺术现象的综合性学科。处于普通文化学与普通艺术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它重点研究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中所具有的地位、作用,以及艺术与其他文化现象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的定义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史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的分类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艺术和宗教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不同。

第七章 接受论

艺术传播一、什么是传播和传播学

传播是某种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进而达到公共化合社会化的过程。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数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首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二、艺术传播艺术传播的定义即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得到扩展及蔓延,并传递给艺术接受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者的过程 。艺术传播的构成艺术信息、传播主体、传播媒介、受传播者

艺术信息包括:艺术作品的语言、风格、体裁、结构等形式因素以及题材、主题、背景、人物、环境等内容因素。以及艺术品创作者的有关情况;

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现场传播方式、展览传播方式、大众传播方式

艺术鉴赏

艺术接受包括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两种活动。

1、什么是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2、艺术鉴赏的主体性

在艺术鉴赏活动中,鉴赏主体作为惟一能动因素,他的主动参与使鉴赏活动完全以他为轴心展开,使鉴赏结果打上了强烈的个人印记,他的社会阅历、职业习惯、兴趣爱好、思想意思、性格品质和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无不影响着其审美价值判断的形成,因而艺术鉴的主体性,集中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①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 ②对艺术作品审美认识属性的认知③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④ 对艺术作品形象、情境、意境的再创造。

艺术鉴赏的过程1、审美期待审美期待是指接受主体在欣赏之前或欣赏过程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期待视野,并希冀在欣赏中得到满足。 解释:审美期待可分为文本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但中类型

文本期待是指接受主体由艺术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起的期待指向。 解释意象期待是指接受者由于作品中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解释意蕴期待只是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现的深层的审美意蕴、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2)鉴赏流程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同人类其它认识活动一样,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艺术鉴赏过程包括直觉与感知、体验与想象、理解与创造单个依次连接的阶段。 ① 直觉与感知阶段② 体验与想象阶段③ 理解与创造阶段

总结:艺术鉴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完整过程,它虽然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但它的各个层次和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每一个阶段都渗透着其它阶段的因素,如直觉和感知阶段就有体验、想象、理解等因素的参与,而情感因素贯穿于整个鉴赏过程。我们对鉴赏的阶段划分只是相对的,只是为了说明问题。因此,在进行艺术鉴赏时,既要注意其阶段性和层次性,又不把各个阶段和层次皆然分开来。

(3)审美效应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

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其二是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绪,净化他们的灵魂;其三是能够深化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①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 ②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

③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艺术批评

1、艺术批评同艺术鉴赏一样,是发生于艺术传播之后的一种艺术接受活动。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以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与艺术鉴赏的区别艺术鉴赏活动是接受主体的体验性行为,其结果常常以包容情感和意蕴的感性形象的形式存在;而艺术批评活动则是接受主体的解释性或评论性的行为,其结果往往以评判艺术作品、艺术家及一切艺术现象或艺术活动的成败得失、是非功过的理性评估的形式存在。与艺术传播也不同。艺术传播以受众为对象,传播中受众是被动的,而艺术批评则以受众为主体,其受众是主动的。艺术批评也不同于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艺术家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情感倾向、思想认识融化在艺术形象里,隐蔽的越深越好;而艺术批评家的职责就是通过对艺术家的研究、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剖析,把融化在作品及形象中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挖掘出来,把各种艺术现象、艺术活动背后的带有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解释出来。批评

艺术批评的形态社会历史批评、伦理批评、心里批评、本体批评 3、艺术批评的功能

艺术批评是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它不仅影响到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认识,也影响着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发展,因而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主要功能:(1)通过对于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2)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其创作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给予帮助。(3)通过批评的展开,对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

第八章 发展论

艺术的发生 一、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

二、艺术发发生的根本动力 首先,艺术的发生是一个合力作用的结果。其次,劳动是这一合力中最重要的动力。

? (一)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①劳动是猿手变成了人手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 ? ③劳动推动了工具的制造

(二)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①第一种结果是劳动的结果与原来的预想不一致,这就导致了图腾和巫术的产生②第二种结果是:劳动的结果与原来预想的一致,这就必然导致人的征服欲、改造欲、创造欲的发生。(三)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 (四)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三、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一)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二)“准艺术”的发生(三)准艺术的繁荣(四)准艺术的衰落和艺术的发生 三、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必然联系,即艺术的继承和创新。第二,从艺术的横向联系来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本质、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和创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一)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内容、思想、形式、种类、创作方法

(二)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第一,由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第二、是由艺术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第三, 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

(三)继承艺术的原则两种错误观点肯定一切;否定一切、批判的继承 (四)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①同一风格中的继承②不同风格之间的继承

(五)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革新是艺术的任务决定的革新是艺术的本性决定的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 (六)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第一,内容与形式的革新第二,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第三,一切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七)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第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第二,继承是革新的基础 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

一、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化存在(一)艺术的民族性(二)艺术民族性的根源(三)民族艺术的多元化存在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合(一)各民族艺术相互交流的必然性(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表现 (三) 各民族相互影响的条件生活的类似性、交往的可能性(四)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过程

三、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一)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二)世界艺术①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商的民族艺术②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③世界艺术是指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三)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