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说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

作者:董一菲 徐 露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09年第12期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获得信息,如何在新闻中解读事件的真相,感悟生活的内涵成为语文教学的又一重大任务。本单元四篇作品不仅传递着新鲜、真实的信息,同时更彰显人文性的厚度,他们以饱满的情感、纵横的历史经验,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是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完美结合的典范。基于以上特点将《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积累新闻文体的相关基本知识,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新闻事实,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感悟借助细节、对比等手法展现出的作者的骄傲与自豪。阅读文本,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完成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目标。

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新闻类作品的特点和本文的写作特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且让这种能力的生成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实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含蓄地表达情感的手法。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他们对新闻类作品比较熟悉,学习此类作品容易让他们获得心灵共鸣,产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为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流于表面化、肤浅化,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已知过渡到未知成为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达到水到渠自成的教学效果。 2.教法指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①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这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并提高概括能力。

②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③情景创设法:用视频、图片、课堂语言等构建情景,创设氛围,将学生紧紧包围在其中,让学生体会我们不仅在阅读一篇作品,更是在阅读华夏民族的自强史,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到知识,更拿到了打开知识世界的钥匙,从而通向终身学习之路,走向成功,这是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

在本节课中,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

①讨论法: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②圈点阅读法:教师应该适当地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边读边圈点、画线的良好阅读习惯,这其实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③课外阅读材料辅助法:以教材为基础,延伸阅读与之相关的资料,学生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四、说教学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有效、清晰,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情景导入法。先利用多媒体展示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期间不慎摔倒的3张图片,学生会很惊讶地看到外国领导人的尴尬时刻,也会立刻想追问她摔倒的原因,于是趁势导入说“其实曾经摔倒的是中国人,而且我们用了150年的时间才爬起”。我相信学生们的爱国心会迅速地被唤醒,由此全情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接着教师简单叙述香港历史,最后多媒体展示邓小平的经典名言:“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我想任何一个学生看到这段话都会涌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我们日益强大的祖国鼓掌。

设置这样的导语目的在于,让导语不只具有导入文本的作用,同时可以起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作用,将历史和现实对接,彰显华夏民族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环节:新闻知识介绍与积累。这个环节分别向学生介绍新闻特写的定义和特点、新闻类作品的结构。新闻作品学生接触得很多,但大多源于兴趣,随意性很强,没有建立对此类文体的系统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本环节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知识,健全自己的学习系统。

第三环节:速读文本,筛选信息。本环节由三个问题构建基本框架。 问题一,速读全文,找出行文线索,并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答案预设: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香港回归的过程,重点记录了末任港督离港的情形。 问题二,根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全球有778家媒体,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到7月1日0时1分的两分钟时间聚焦了世界的目光,本文哪段记录了这一时刻?为什么没有重笔描绘这一场面?

第一个小问题仍然是考查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浏览课文后会很快找出答案。而第二个问题,主要是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对学生来说,解决它有一定难度,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展示一张著名的照片(一张黑白照片,片中一位小姑娘手拿铅笔,睁着一对大眼睛望着前方……《我要读书》,作者:解海龙),然后提示学生,以此种类比思考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答案预设:以英方的角度来作为描述的重点,能够凸显对比的作用,显示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在展示新闻的过程中,独特的新闻视角可以更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深思,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

问题三,回归的仪式只需要几分钟,可是我们分明听到“我离开你已经太久了,母亲”的歌声回荡在耳边,文中的哪些语句让我们看到了这分别的长久?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