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例题分析 - 图文

ψ=54o,γmin=51o,θ=4o,如图

180???180?4K???1.045

180???180?4

例5试用图解法设计一铰链四杆机构。已知摇杆CD的长度为75mm,行程速比系数K=1.5,机架AD长度为100mm,摇杆的一个极限位置与机架的夹角为45°。(ul=0.0025m/mm)

解:??180??K?11.5?1?180???36?, K?11.5?1连接AC1,在图上作出θ,以D为圆心CD为半径作弧得到C2点, 量得AC1=28,AC2=68,??AC1?BC?AB?28?AB?20 得?AC?BC?AB?68BC?48??2LAB=AB?ul=20×0.0025=50mm,LBC=BC?ul =48×0.0025=120mm,

ul=0.0025m/mmBC

第3章

例题1、已知图3-1所示偏置尖端直动推杆盘状凸轮机构的凸轮廓线为一个圆,圆心为0’,凸轮的转动中心为0。

求:

1)偏距圆半径e;

2)图示位置凸轮机构的压力角α;

3)图示位置推杆相对其最低位置的位移s;

4)推杆从最低位置到达图示位置凸轮的转角φ; 5)推杆的行程h。

a) b) 图3-1

解 1)过O作OE垂直于推杆的导路BE交于E,则OE为偏距圆的半径,以0为圆心,OE为半径所画的圆称为偏距圆。

2)连0’B其与BE所夹的锐角即为图示位置凸轮机构的压力角α;

3)以OD为半径,O为圆心画圆则得凸轮的基圆,该圆与BE交于K,则KB为图示位置推杆相对于其最低位置的位移s; 4)过D作偏距圆的切线DG,则∠GOE为推杆从最低位置到达图示位置凸轮的转角φ;

5)过C作偏距圆的切线CF交基圆于L,则CL为推杆的行程h。 应当指出的是:在用反转法求解该类问题时,应保持推杆导路与凸轮回转中心的相对位置与题设条件一致;即过C点所作偏距圆的切线CF应切于偏距圆的下方;而过D点所作的偏距圆的切线应切于偏距圆的上方,否则常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题2、在图3-2所示的凸轮机构中,已知凸轮的实际廓线为一圆,圆心为0’,凸轮

的回转中心为O,滚子的半径为rr,推杆的回转中心为A,用图解法求: 1)凸轮的基圆半径rb; 2)凸轮的理论廓线;

3)凸轮从图示位置转过450,凸轮机构的压力角α;

4)凸轮从图示位置转过450,推杆相对当前位置的角位移φ。

解1) 延长0’O与凸轮的实际廓线交于C,以OC+rr为半径,以O为圆心画圆即凸轮的基圆,该圆的半径即为凸轮的基圆半径rb;

2)以O’为圆心,0’B为半径画圆,则得凸轮的理论廓线;

3)以0为圆心,OA为半径画圆,作∠AOA1=450;以A1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交理论廓线于B1,则A1 B1为凸轮从图示位置转450后推杆应在的位置;连0’B1得理论廓线在B1点的法线nn,过B1点作A1 B1的垂线,则得压力角α;

4)作∠O A1 B1’=∠OAB,则∠B1’A1 B1即为凸轮从图示位置转过450,推杆相对于当前位置的角位移φ。

结果如图3-2b所示。

a) b)

图3-2 例题3 设计中易出现的错误

(1) 凸轮转角的分度 当用图解法设计凸轮廓线时,首先应选取适当的比例尺μl 画出基圆,其圆心O即为凸轮的转动中心。然后画出从动件的起始位置线及其导路(移动从动件)或转轴(摆动从动件)。凸轮转动中心与从动件导路或转轴之间的相对位置一经确定,在设计凸轮廓线的过程中则应始终保持不变。

凸轮廓线设计的关键一步,是将凸轮的转角分度,并沿(-ω)方向画出从动件在反转过程中所占据的一系列位置线。下面结合图3-1来说明不同类型凸轮机构凸轮转角的分度方法图3-3a所示为对心移动尖端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其从动件的运动线通过凸轮转动中心0。所以在反转过程中,从动件的所有位置线也必须通过O点。因此,只要由从动件的起始位置与基圆的交点Co点开始沿(-ω)方向将基圆分度,得各分点C1,C2,…,然后连0C1,0C2,…,得一系列射线,这些射线就代表在反转过程中从动件所依次占据的位置线。这种凸轮的分度比较简单,也不易出错。

c) d) 图3-3

图3-3b所示为偏置移动尖端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其从动件的运动线不通过凸轮中心O,而是存在一个偏距e。以O为圆心、以e为半径画出的圆称为偏距圆。在起始位置,从动件的运动线切于偏距圆,切点为0。在反转过程中,此相对关系应保持不变,即在所有位置从动件的位置线必须均按同样的方向切于偏距圆。因此,可以用等分偏距圆的方法将凸轮分度,即以起始位置从动件运动线与偏距圆的切点0为起始点,沿(-ω)方向等分偏距圆,得各分点1,2,…,然后从各分点依次引偏距圆的切射线1C1,2C2,…,这些切射线即代表在反转过程中从动件所依次占据的位置线,它们与基圆的交点分别为C1,C2,…。这里容易产生的错误是将偏距圆切射线的方向引反了。如图3-3c所示,若把由分点1引出的偏距圆的切射线1C1〞(图中虚线所示)作为对应于反转过程中1位置时从动件的位置线,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不符合从动件与凸轮转动中心O在起始位置时的相对位置关系。这里,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将偏距圆的切射线的方向画反了,关键在于对反转法原理未真正掌握。初学者往往容易出现这类错误,应引起重视。

在偏置从动件的情况下,除了可用等分偏距圆的方法将凸轮分度外,也可以用等分基圆的方法将凸轮分度。如图3-3b所示,以起始位置处从动件运动线与基圆的交点C0为起始点,沿(-ω)方向等分基圆,得分点C1,C2,…,然后从各分点依次向偏距圆作切线C11,C2 2,…,这些切线即代表从动件在反转过程中所依次占据的位置线。用这种方法将凸轮分度,同样需要注意切于偏距圆的方向,

否则,也会出现错误。如图3-3c所示,若把由C1点引的虚切线C01′作为从动件在反转过程中对应于1位置时的位置线,显然破坏了凸轮与从动件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也是错误的。

图3-3d所示为摆动尖端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其从动件转轴为A0,在起始位置时,从动件尖端与基圆的接触点为C0。无论从动件的具体形状如何,都应把从动件转轴与尖端两点间所连的直线AB作为从动件的有效长度,即lab=AB·μl。以凸轮转动中心为圆心、以OA o为半径所画出的圆称为转轴圆。将凸轮分度时,首先应按(-ω)方向等分转轴圆,得分点A 1,A 2,…,然后分别以各分点为圆心、以A B长为半径画圆弧与基圆相交于C 1,C 2,…,连A1C1,A 2 C 2,…,这些连线就代表反转过程中从动件依次所占据的位置线,它们是量取各分点处从动件摆角ψi时的基准线。

(2) 从动件位移量的量取 当用图解法设计凸轮廓线时,从动件的运动规律通常应以s-φ或ψ-φ曲线的形式给出,并以此作为设计的依据。这时,首先应能正确地从所给出的位移曲线上求出对应于凸轮某一转角φi的从动件的线位移量si,或角位移量ψi。这里,特别要注意位移曲线纵坐标(s或ψ)的比例尺问题。下面以图3-4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对于图3-4a所示的移动从动件运动规律,其从动件线位移量s所用的比例

尺为μs=(mm/mm),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凸轮转角φi,从动件的位移量应为 si=ii′·μs;而对于图3-4b所示的摆动从动件运动规律,其从动件的角位移量用的比例尺μφ=((0)/mm),则对应于凸轮转角φi的从动件的角位移量应为ψi= ii′·μφ。

在绘制移动从动件位移曲线时,应尽量使所选的比例尺μs等于绘制凸轮基圆时所选用的比例尺μl。这时凸轮廓线设计图上从动件的位移量就可以直接从s-φ曲线上量取,而不需要进行比例尺的折算,给作图带来很大方便。而对于摆动从动件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角位移量则应该按上述方法折算。

下面结合图3-3和3-4具体说明在凸轮廓线设计图上从动件位移量的量取方法。

对于图3-3a所示的对心移动尖端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由于各分点处从动件的位置线均通过O点,故可以从已作出的各条射线与基圆的交点C 1,C 2,…开始,直接沿各条射线分别向基圆外量取各相应位置的从动件位移量si 。当取μs=μl时,则可直接量取C1B1=11′,C2B2=22′,…,即可得到一系列点B 1,B …,2,这些点即代表反转过程中从动件尖端所依次占据的位置。用曲线板将B。,B 1,B 2,…各点连成光滑曲线,即得所要求的凸轮廓线。

a) b) 图3-4

对于图3-3b所示的偏置移动尖端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各分点处从动件的位移量s也应该在从动件的位置线上量取,即在已作出的偏距圆的各条切射线上,从基圆开始向外量取各相应位置的位移量si。当取μs=μl时,则直接量取C1B1=11′,C2B2=22′,…,得B 1,B 2各点,这些点即代表反转过程中从动件尖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