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 教师

? 数学教学目的 ? 数学课程、教材 ? 教学方法 ? 教学环境 ? 教学反馈

十二、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㈠确定教学目标 ㈡分析教学内容 ㈢设计教学情景 ㈣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 ㈤设计学习方式 ㈥编写教学方案

(七)评价与修改教学方案

十三、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一)作为组织者如何调控应变?

? 教学过程是一个处于变化中的过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可能

的变化。 1.充分准备,灵活设计:

备课时尽量估计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准备应变办法,灵活设计教学方案。

2、关注现场,随机应变:

上课过程中不被事先设计的方案所限制,要根据课堂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实施教学

(二)作为引导者如何启发思考?

?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学生的思考。 在传达和交流教学信息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思维活动走向、方式等有意识地进行评价、提示、牵引。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加工和获取知识,使学生乐于思维、善于思维。(归纳引导、空间引导、批判引导、定向引导)

(三)作为合作者如何平等参与?

? 教师是学生探究中的伙伴,平等中的首席。

首先,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师生之间的“平等”。以学习者的身份自居,分享学生的情感体验,一起寻找真理。 其次,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 第三,能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第四,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十四、当前作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 作业要求一统化 ? 作业布置随意性 ? 作业数量偏差化 ? 作业形式单一化

十五、数与代数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过程性原则 二、现实性原则 三、探索性原则 四、整合性原则 十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㈠在体验中建立数感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充分地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㈡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混淆,需要对有关的概念进行比较。另外,数感的表现之一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要达成这一目标,在教学中也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比较活动。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促进数感的形成

能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是数感的表现之一。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表达与交流呢?一是多采用问答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二是多开展合作学习;三是多锻炼书面表达,如写数学日记等。 (四)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数感的重要表现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十七、如何落实算法多样化? ㈠ 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

算法是进行计算的方法,算法多样化有别于一题多解,它是针对计算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而提出的策略。它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非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而是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适时地点拨、肯定有创意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索精神。

㈡ 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算法。

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可有不同的计算方法,算法好坏的标准因人而异,有些学生容易接受且受欢迎的算法可能是速度很慢的算法。教师应该有开放的思想,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来的合理办法,就应该给予肯定。 ㈢ 鼓励算法多样化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引导学生找出多样的算法,体现学习的个性化,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 ㈣ 帮助学生优化算法

应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对诸多算法进行系统的整理、比较,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进行自我消化,适时引导学生优化算法。 十八、空间与图形加强与削弱的内容 ㈠加强的内容

? 新课程增加了学习生活中的空间与图形问题。 ? 增加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认识。 ? 增加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 增加认识方向和路线图。 ? 增加测量不规则的图形。 ? 增加用数对来表示位置。 ? 增加体会图形的相似。

㈡削弱的内容

? 削弱单纯的平面图形面积、周长、体积等计算题,融计算与几何直观和反映空间观念的问题之中。 ? 将测量与估计物体的长短、大小结合起来;测量与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结合起来,这是新课程标准与以往大纲不同的地方,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思想。 十九、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基本特点

? 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具体(实物直观)→半具体(模像直观) →半抽象(图像抽象)→抽象(概念抽象,在大脑中建立对象的本质属性) 二十、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征

1.直观性 2.描述性 3.渐进性 4.容易掌握明显特征 5.不易掌握具有相对意义和关系的概念 6.认识立体图形比较困难 二十一、空间与图形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现实性原则

空间与图形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并且小学生在生活中对空间与图形已经有了许多经验。

应该突出知识的现实背景,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

(二)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就是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日常现象或几何模型、问题情境、实验、猜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操作、想像、猜测与求证、解释与运用等活动,使之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生生互动不断生成新思想的活动中感知空间与图形的意义、初步体验数和形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同时学会学习。

(三)多样性原则 1.突出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首先,教学目标是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有机统一。

其次,教学目标要求应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2.充分利用多样性的教学素材

根据地域的不同、学生经验的区别,可以选用不同的教学素材和呈现形式。 3.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首先,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其次,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 教学课件注意适应性、合理性和启发性。 (四)人文性原则

新课程将传统“几何初步知识”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把空间与图形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要求在课程与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十二、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的原则

1.现实性 2. 过程性 3.情境性 4.实践性 二十三、儿童空间思维水平发展的阶段性 水平0(学前阶段)前认知阶段 水平1(1、2年级)直观化阶段

水平2(3、4年级)被认为是描述(分析)阶段 水平3:(5、6年级)抽象、关联阶段 二十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特点

1.现实性 2.问题性 3.实践性 4.综合性 二十四、教学评价的功能

? 导向功能:评价是对学习行为与结果的一种价值判断.而评价的目的、方式、内容及手段,都显示着对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因而评价对学习有导向作用。 ? 反馈调节功能:通过评价,及时获得教学过程各方面实施情况的信息,发现自己的行为在方法和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 ? 诊断功能:评价的目的不是对优劣作出鉴定,更重要的是总结教学活动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分析其原因并找出改进的办法。 ? 激励功能:评价常常能激发被评价者的成就动机,使他们追求好的评价结果,激励他们创造更大的教学成就。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