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提高应注重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辩论赛)反方归纳版

反方一辩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各位同学大家好!

首先,我们要明确今天的辩题, 不是讨论如何完善人格或如何学习知识, 而 是说,教育者应该把主要的时间、 精力放在对受教育者的知识培训上还是人格培 训上,也就是说,对受教育者传授哪种培训的数量更多才能够实现教育为现代化 建设服务的目的。基于此,我方的观点是,我方观点是:教育应注重知识培训多 于人格培训。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从教育这个词汇上顾名思义,教授知识,培育人才。先教而后育,教 授知识优先。 知识包罗万象包括科学文化知识, 还有人文素养知识, 以及做人待 人接物的种种知识,只有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为基础才有进一步人格培训。

第二、知识是造人格的基础。培根说过“知识能造人格” 。我们知道,知识 是人类一切优秀思想的结晶, 是人类是精神粮食。 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是建立在知 识的基础上的。 丰富的知识可以提高个人的素养, 从而造一个健全的人格。 没有 丰富的知识,要想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岂不成了无米之炊了吗?我们在知识的教育 中,就已包含着对人格的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闻强识,撷百家之长,陶冶 情操,方的人格之正果形成,正如古人云: “知书而达理”,“书读百卷而是非” 。

第三、知识的进步也推动着你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蒸气机的发明人 类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 计算机的发明人类又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 这是 知识的功劳。知识为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条件。比尔盖茨没有丰富的知识, 他能造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微软吗?李嘉诚没有丰富的知识, 他能在美国打出一 片天地吗?

曾经有多少人, 当机会看着自己的眼睛微笑走来时, 却没有够份量的专业知 识,可以用途而不得无奈放弃?我方并不否认人格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要看清楚, 培训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而培训人格只是作为一种辅助而已。 历史、现实和理性 都告诉我们教育应以知

识培训为主。 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我们的人格才能更 加完善!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教育应注重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 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看似慷慨激昂,实则漏洞百出:

一、对方认为我方否认了人格的重要性, 但是我方在一辩陈辞中已经表明两 者都很重要, 并且我们认为知识培训在教育中所占比重应该更大一些! 对方提到 马家爵、刘海洋等问题, 主要是由于心理扭曲造成, 难道不是更应该对他们进行 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吗?

二、对方辩友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中国十几亿人口能有几个刘海洋, 同样 道理,难道你能因为个别党员的贪污腐败,而否定我们这个伟大、光荣、正确的 党吗?

三、对方辩友夸大了人格的作用, 对方辩友刚也承认了人格培训也要通过学 习相关知识的学习来进行, 如果没有全面、 深刻、系统的知识来做这一块块的砖, 那比较完善的人格这座辉煌的金字塔不就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吗? 我方认为,

一、人格再健全也掩饰不住知识的不足。不学无术的人终将被历史所淹没, 而拥有知识的人才终会被社会发现、重用

二、知识是人类一切优秀思想的结晶, 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所以在积累知识 的同时就是在培养人的素质。正所谓, “书读百卷而明是非。 ”

三、人格培训在于精,在深邃,在于潜移默化的入木三分,在于个人消化, 吸收和领悟,并不在于多。 知识培训本身则需要广泛全面系统的学习, 所以教育 需要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知识培训上,从而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对方辩友理论错误,逻辑混乱,而我方观点坚定而有力,即:教 育应注重知识培训多于人格培训!谢谢!

攻辩环节(二辩)

1、 培训 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请问对方辩友是如何接受人格培训的?

2、 从出生到现在,请问对方辩友您接受过什么样的人格培训呢?又接受过什么样的 知识培训呢? 3、 请问对方辩友,您认为“言传身教”和“培训”有什么异同?

4、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

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所学者皆成性格。请问对方辩友怎么理解?

攻辩环节(三辩)

1 请问对方辩友,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依靠的 更多的是 知识还是人格?

(只需回答,到底是知识还是人格?)

2 请问对方辩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依靠的更多的是知识还是人格? 3 请问对方辩友,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依靠的更多的是知识还是人格?

4 请问对方辩友,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依靠的更多的是知识还是人格? 5 请问对方辩友,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依靠的更多的是知识还是人格?

6 综上所述,无论是个人生存、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类延续,依靠的更多的都是知识,

难道如此还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更加注重知识培训吗???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