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P90——P102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3课时
第1课时 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平均数P90——P92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
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
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
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 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
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