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一)》课程教案
开课单位:中文学院 授课教研室:古代文学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一) 授课教师: 刘艳 教 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授课对象: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3班
授课时间: 2008.3.10 授课时数: 1课时 授课课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总绪论 授课形式 理论教学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形成、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把握中国文学宏观演进的特点和分期。 文学史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中国文学宏观演进的特点。 中国文学宏观演进的特点 讲授法 一、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10分钟) 文学史与文学史学;文学史的研究对象;文学史的研究方法 二、中国文学的演进(10分钟) 中国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雅与俗;教学内容及 过程设计 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复古与革新;文与道 三、中国文学史的分期(25分钟) 1.“三古七段”法:上古文学(先秦、秦汉) 中古文学(魏晋—明正德末) 近古文学(明嘉靖初—“五四”前) 2.“四段九分”法 作 业 结合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思考文学史的规律性问题 课后小结 参考资料 略 广西师范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一)》课程教案
开课单位:中文学院 授课教研室:古代文学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一) 授课教师: 刘艳 教 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授课对象: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3班
授课时间: 2008.3.10 授课时数: 2 课时 授课课题 先秦文学绪论 授课形式 理论教学 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宏观角度了解先秦文学,掌握中国文学的源头、教学目的与要求 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及其发展轨迹,从而理解中国文学特征形成的渊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 先秦文学的形态 讲授法结合相关作品分析讨论法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30分钟) 一、传说时期的口文学 教学内容及 过程设计 特点:口头创作、口耳相传 1.原始歌谣 《蜡辞》、《弹歌》、《候人歌》 2.神话传说 二、书面文学的萌芽 1.甲骨卜辞 2.彝鼎铭文 3.《易》卦爻辞: 《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三、诗舞乐三位一体——诗歌的古老形式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15分钟) 一、文史哲融为一体的综合形态 1.史学著作的文学化 《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2.哲学著作的文学化 儒:《论语》、《孟子》、《荀子》 墨:《墨子》 道:《老子》、《庄子》 法:《韩非子》 二、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诗歌 宗教颂赞祷祝诗 → 政治叙事诗 → 言志抒情诗:《诗经》、楚辞 三、作者和年代的难以确定 作者: 群体→个体 年代:后学不断增补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0分钟) 巫觋——史官——贵族——士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35分钟) 一、巫文化与夏商文学 巫:祭祀占卜→象征、比兴、白描、叠咏→诗歌萌芽 史:锡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尚书·盘庚》 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维护等级,自觉认同社会秩序→关注历史、社会、人生→社会理想的构建→《周书》、《春秋》、《左传》、《国语》、《论语》、《墨子》、《老子》、《诗经》→和谐典雅,婉而多讽 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文学繁荣 1.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尖锐批判 《孟子》:“君视民如草芥,则民视君如寇仇。” 《庄子》:“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侯之门,仁义存焉。” 2.富于个性和激情的士人 3.文学风格的丰富多样 四、楚地文化与“楚辞” 习俗:尚巫风→夏商文化遗习、土著风气 审美风气:奇异浪漫色彩 作 业 1.简述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