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是史铁生瘫痪7年后怀念母亲写下的。写了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想方设法想带“我”去北海,可是母亲已重病缠身,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心愿而死去。母亲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这种母爱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流淌在字里行间,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者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而恰恰是这些平凡的小事、小细节,却详实的表达了人物的真挚情感,因而,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情感应是本文的重点,而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则是进一步理解情感的最好途径。
二、教学目标:
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母之爱)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儿之思)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我之悟) 三、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 四、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五、教学层次:
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六、教学步骤: 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课前音乐---课件1《烛光里的妈妈》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去认识一位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他叫史铁生,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他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现在,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呢?
课件2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史铁生《合欢树》(学生默读后自由发言并引入新课)
课件3出示:秋天的怀念 2、课前自测
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下面有一个自测,请同学们看看书后的要求,你达到了哪个台阶?
课件4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抽学生进行自测,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断,随后由同学进行相互证评价,老师作总结)
面对课文阅读,同学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得的可贵,两位同学的评价让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平常说的和课后要求的“有感情”,的确很模糊,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道也就不同,看来我们的读书是读给自己的,一番评价,告诉我们在朗读时,速度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全在于心里的感受,我们可以根据评价,得出一条升华,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要读出自己的情感,要读出自己的味道。现在,我们将“有感情”化作……
课件5出示:读出韵味
通过刚才的朗读与评价,我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够读得正确、流利,下面我们进入这个阶段……读出韵味
3、品读题目的韵味
怎么叫读出韵味呢?我们就从课题先来体会。(黑板上板述)写出“秋天”与“怀念”再把中间放上“的”字,组成“怀念的秋天”,让学生由阅读到想象到情景进行品味,而后再把“秋天”和“怀念”这两个词调换顺序,再由阅读到情景进行品味。
4、品读作者脾气的“暴怒无常”
同学们,小小的题目一撇一划就读出了它的……“韵味”,就带着这样的体会,我们走进课文里去,读读整篇文章的韵味。通过课前自学,学生得知作者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