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谈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实施以来,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有一定实现,但应试现象依然存在,偏繁难、机械重复类的学习尚未绝迹,学习的自主性尚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提倡让学生学会学习仍然有其现实意义。初中化学同样也要站在对学生未来负责的角度,承担起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责任,力求通过初中一年的化学教学,形成一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和手段,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就谈谈本人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

一、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老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1)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实现自主探索性学习。

情境的创设可以是一个魔术,如“烧不坏的手帕”蘸有酒精的手帕点燃后却没有烧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增加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是一个问题,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时我提出问题:“一瓶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也就顺利完成了物质的量的教学。

(2)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是一门至初三才开设的学科,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初级的化学知识,培养以后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在初中化学授课时,适宜用启发式教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比如,关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现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科普小知识,要求学生去查阅一些课外资料,来解答“为什么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大气的臭氧层空洞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的有意义问题。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能够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3)建立发展性评价,培育学生的成就感

诚然,兴趣带来成功,兴趣促成成功。但还有更重要的一面是:成功培育兴趣,成功促进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来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发展性评价,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和积极评价,以帮助每个个体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挖掘潜能,发展特长,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学生一次次被肯定,成功的体验不断被强化,也就逐渐树立了追求成功的信念。这样,遇上难事就成了他们挑战自己的机会,碰上失败就会当成是需要做出更大努力的鞭策。

二、切实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故人云“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因此,提高预习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1、明确预习的目的和意义。课前预习的目的是在于了解教材各知识点,并初步理解和找到疑难问题以便能在课上注意听讲,有利于达到学得快,理解透彻的目标。实践证明:对比旧模式“上课—反馈”,反观新模式“预习—上课—反馈”,似乎多了一个环节,但它更有利于课堂上精讲,突出重点难点,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及时练习,当堂巩固,提高学习效益。

2、明确预习的要求。明确了预习的目的之后,应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特别是初中生,开始可先布置预习题,这样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有东西好学。例如,在学习《淀粉和葡萄糖》这节内容时,通过学案布置学生预习:人体内血糖偏高会得什么病,出现什么症状?血糖偏低又会如何?通过预

习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又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不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真可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

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源泉、问题的答案。这种传统的教学理论已经持续了上千年了。在我们这样一个开放的世界中,人们的知识和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已不能简单地复述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的是一个多维的思考头脑,以及敢于向教师或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的勇气。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打断教师的教学,向其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当然,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事件,教师应该耐心的回答学生的提问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如果是一个简单而明了的问题,本人就会当即举出一个反例,让学生自己发掘错误的原因;如果遇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就应当正视之,并且请教其他教师及参考书籍,要尽力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到一种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身上掌握他们的理解水平和考虑的方向,获取新的知识,调整教学进度,实现教学相长。

(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安全而简单的演示实验大可不必由教师亲自操作,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动手。这样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好处:

(1)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一种极强的表现欲望。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上讲台“表演”,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讲解“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这一实验时,如果由教师演示实验一下子就过去了,但是我决定让一个学生上讲台来做实验,我在她的旁边告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