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青町学区周墓小学 王刚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针对学生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解疑。培养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习积累词语、句子的方法。 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准备。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
类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小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作准备。 2、了解课文时代背景、周恩来生平事迹。 3、设计概括课文内容的练习题。 4、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介绍周恩来生平事迹 1、师:请同学们听一个小故事。同学们,听小故事时,要注意里面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什么?(播放周恩来立志小故事)。师板书 (周恩来 立志),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生齐读课题。 2、师:谁来为我们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3、生思考回答(由“崛起”谈开,深入探讨这句话的意思) 5、师:介绍周恩来生平(课件出示) 6、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志向。周恩来能成为一个伟人,是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他立下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
远大的志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 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些词语真不好读,你们认识它们吗?
(一)课件出示 开火车读 (1)、jué mó xún zū 崛起 模范 巡警 租界地 rǎng fù chéng bó 吵嚷 妇女 惩处 伯父 fán dì yì zhèn 热闹非凡 帝 国主义 振兴中华 kēng qiāng chuǎng 铿 锵 有力 闯 进 (2)、师:嗯,字音读准了,但感觉不准。词语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是有感情的,试着结合你的理解,加上表情、动作再用心读一读。(学生再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 学习词语。 师:词语读好了,课文也一定能读好,谁愿意读一读?(指名学生接龙读课文,提醒有感情朗读)。 1、生读第一自然段时。(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处理随机问题) 2、接读周恩来和伯父对话的部分。 (1)通过师生分角色的朗读理解“打破沙锅问到底”(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 预设师小结:为搞清一个问题,一问再问,就是---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个问题?两个问题?--对呀!有一个省略号躺在那里呢!一连串的问题,许许多多的问题留在了周恩来的脑海里,使他疑惑不解。画下这个词语(疑惑不解)。也是好奇心驱使着他去看个究竟。 3、接读周恩来在租界所见的部分。 (1)师引:这一部分哪个词语值得关注,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引:你看有的同学已经把那个词语画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