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战风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
2.分析并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领会课文人物的语言特点,继续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过程 】
师: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请同学们猜一猜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国家?
生:中国长城;美国自由女神;英国大本钟;法国的凯旋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埃及的金字塔。
师:可以说,每个国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标志,而这标志常常记录着一段历史,彪炳着一个时代。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张图片,有些难度。对,它就是西班牙,图片展示的是塞万提斯广场,一个以世界著名小说家塞万提斯命名的广场。西班牙用这样的方式纪念着自己的英雄,彰显着他的不朽。透过图片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传世之作——《堂吉诃德》。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这部名著,观看一场不可思议的战役。(板书《战风车》塞万提斯)
师:课前要求已经同学们预习这篇文章,下面来检查一下。请看大屏幕。找同学读一下要求。谁来试一下?有没有不同意见?我们来验证一下。完全正确。现在我们齐读一遍,加深一下印象。
师:下面谁能结合预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本文的故事情节?不足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堂吉诃德游说老乡当侍从 准备物资,开始出发 一路畅想
遇到风车,堂吉诃德与之开战,惨遭失败 收拾败局,重新上路
师:同学们在读完课文后,觉得文章的哪一部分最精彩?堂吉诃德与风车作战那一段。异口同声。好,现在,打开课本,找到其中的段落。
三、分析课文
1.默读课文,本文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关系? 堂吉诃德,桑丘,杜尔西内娅 桑丘:堂吉诃德的仆人 杜尔西内娅:堂吉诃德要去托波索探访的一位绝世美人,桑丘让堂吉诃德相信见到的粗野村妇是被魔术师诅咒了的杜尔西内娅。
2.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堂吉诃德为什么要 战风车?桑丘是什么态度?战风车的结果是怎样的?
由于头脑中充满了骑士的奇遇,竟把风车当作巨人,所以去战风车。 劝说,告诉他那不是事实,希望他能醒悟。 结果被风车刮倒在地,“滚翻在地,狼狈不堪。”“不能动弹” 四、再读课文,深入学习:
1.同桌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战风车之前、之后,堂吉诃德和桑丘的两次对话。体会他们各自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交流:主人耽于幻想,仆人处处求实; 主人急公好义,仆人胆小怕事。
第 1 页
2.默读第10自然段,画出描写堂吉诃德的神态、动作的语句,结合书中的插图,想象他战风车时的生动情景。体会堂吉诃德是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 (1)“一片虔诚向他那位杜尔西内娅小姐祷告一番,求她在这个紧要关头保佑自己,……”
杜尔西内娅小姐其实只是一名普通的农妇,但在堂吉诃德的眼中,她却仿佛就是那个自己心目中要为之保护和爱戴的人,说明堂吉诃德是一个耽于幻想的人。脱离现实,终日沉迷于幻想。
(2)“然后把盾牌遮稳身体,横托着长枪飞马向第一架风车冲杀上去。”“他一枪刺中了风车的翅膀;……”
勇敢,急公好义。动机纯真善良,立志铲除世间的恶魔,反对压迫,锄强扶弱,充满了无私无畏的精神。
(3)想象堂吉诃德战风车时的生动情景。体会堂吉诃德的勇敢、无畏,但又是那么荒唐、可笑。
3.概括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1.一方面他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为荒唐、鲁莽,不会吸取教训。如把风车想象成巨人,被风车摔倒在地,却说中了魔法师的诡计。2.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3.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他可笑又可悲,可亲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在这里可以把堂吉诃德形象简单归纳如下:耽于幻想,脱离现实,但出于善良的动机,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锄强扶弱,伸张正义),行为荒唐鲁莽但表现出为了维护真理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是一个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的人物。
4.桑丘:他是一个普通农民,他的穷困反映了西班牙农民的现状。具有农民的智慧和求实的优点,也有目光短浅、狭隘的弱点。
五、讲述故事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内容和方式简要地讲述这个故事。
要求:可讲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胧,也可只讲战风车的那个重点场面; 可以一个人口头复述,也可以两三个人对话表演;
可以只讲故事内容,也可以在讲述中说出自己对人物的看法和认识。 2.每组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六、表达感受
同学们可以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对堂吉诃德的看法和评价。 七、拓展阅读 课文结尾说:“他们谈论着方才的险遇,顺着往拉比塞峡口的大道前去,因为据堂吉诃德说,那地方来往人多,必定会碰到许多形形色色的奇事。”
想知道他们后来还有哪些险遇,碰到了哪些奇事吗?同学们可以在课外去阅读《堂吉诃德》的故事书或连环画。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