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第一单元第1﹑2课时 总计第1﹑2课时 主备人:张川良 投放日期 2017年3月12 日 一次备课 课题: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演讲 一、导入明标 1. 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是纯真的,是充满回忆的,身处童年,我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哪位同学说说童年自己最有趣的事?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三首》。 二、自学质疑 1.自由读三首古诗词,借助拼音读准诗句。完成导学案(基础达标第一小题) 2.再读古诗词,借助(设问导读一),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大意。 3.自学《牧童》,把你不懂或是不理解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出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三 . 小组交流 1.诗中写了几个孩子,他们在干什么?你从哪句知道的。 2.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二次备课 这句诗,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展示点拨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从视觉上我们看到了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广阔无垠的原野上。 从听觉上我们听到了伴随着晚风吹来的笛声,这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把“卧”改成“睡”不好吗?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 四、 训练拓展 同学们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五、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节课要学的诗词中写了两三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 出示自学目标 1.学习《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理解诗句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 二、自学质疑 1.自由轻声地读《舟过安仁》,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在诗中画出来,并把你的理解写在旁边。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学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词《清平乐·村居》,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在诗中画出来,并把你的理解写在旁边。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学习。 (完成导学案精读感悟) 三.小组交流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四.展示点拨 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小朋友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小朋友的喜爱和赞赏。)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喜”不单解释为“喜欢”,它可以说是词的点睛之笔。小儿的顽皮与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温馨的气氛) 五、训练拓展 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绚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同学们请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用简短的几句话描述出诗中的画面。 六、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牧童》 景 声音 人 情 由远及近 《舟过安仁》 两小童(天真活泼) 《清平乐·村居》 景—美 人--美 (喜)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