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第四单元训练卷(一)

2019-2020学年必修3第四单元训练卷

语 文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一是“知识”面孔,如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之名”,如现代语文教育经常提到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素养”,这是诗性文化传统具有实用性之表现。二是“审美”面孔,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这也是人们谈得比较多的,即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三是“伦理”面孔,它的大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前两张面孔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所以正在陷入深深的遗忘中。以至于人们经常会想:读不读唐诗与宋词,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与希腊文化模式相对,中国文化模式可称为“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希

腊模式的要义有二:一是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二是宇宙裂变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那种冷酷地压抑感性以及冷酷地征服自然的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以

此为基础发展来的。中国模式不同,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希腊模式是理性文化的代表,它完全背离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中国模式是诗性文化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原始的诗性智慧系统。以后的中国文化,尽管层次繁多、旁逸斜出,但都以诗性智慧为根底。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诗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区别,在历史上具体表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尽管中国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品类繁盛,但它们的精神气质都是诗性的。中国古典诗歌,既是诗性智慧最直观的物化形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其中最高境界的是唐诗与宋词。当前,如何才能守护中国诗性文化,最基础的工作是认识与了解它。这是不能偷懒的,只能从一首诗、一首词的阅读与研习开始。由此可知,读诗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直接关乎着“诗者天地之心”的“大道”。未来世界,决不只是理性文化独步天下,而诗性文化既是理性文化最重要的批判者,同时也是人类要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另一半。

(摘编自刘士林《“诗化的感性”与“诗化的理性”中国审美精神的诗性文化

阐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的诗性文化,不仅体现在传统社会的各个门类,甚至还决定着它们的发展命运。

B.人们不读唐诗宋词,这是因为读它没什么实际的用处,读它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

C.西方社会生产方式的风格,是受“主体化”“对象化”文化模式的影响而产生的。

D.诗性文化的形成和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更和诗性智慧系统及工业文明的发展

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主要采用了分类和比较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国诗性文化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B.文章认为中国诗性文化有多种面孔,并就它们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C.文章从主客二元关系层面比较了两种文化模式,对诗性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评价。

D.文章第三段中论述了诗性文化载体、如何守护及价值等问题,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受西方文论的影响,诗性文化的“审美”面孔比较强调感性欲望与主体精神。 B.与强调征服的西方不同,以诗性智慧为根底的中国文化克服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C.要保护中国诗性文化,必须老老实实地阅读作品,发挥“伦理”面孔的功能。 D.读诗看似是小事,其实既是对中国文化的本体把握,也是对理性文化的批判。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在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后,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得到了高速增长,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群也开始在消费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校园贷遂成为消费金融市场里面的新兴发展市场。自2010年到2015年,全国高校总数基本保持平稳,在3600家左右,而在校学生数量则呈现逐年缓慢增长趋势,在2015年达到2628万,如果按每个学生每年消费5000元估算,校园贷可以达到1300亿的消费市场。

大学生是一个自身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又无独立经济能力,而消费需求旺盛的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信用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意识下,分期贷款消费帮助一部分学生解决了高额一次付清和入不敷出的

消费难题。

(摘编自《校园贷现状简要分析报告》)

材料二:

大学生校园网贷分期消费金融模式

(摘自《互联网消费金融常见模式》)

材料三:

“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近日,教育部和相关人士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回应校园贷问题,明令禁止“校园网贷”,鼓励正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引发社会关注。

前不久,陕西21岁大学生小朱因无法偿还校园贷而跳江自杀,成为这一灰色金融形式酿成的又一悲剧。而每一起因校园贷引发的不幸背后,都事关学子的前程和家庭的命运。“零门槛”“无抵押”“高额度”等宣传遍布陷阱,让大学生一经借贷便深陷其中。这种病态模式和恶劣影响,早已超出金融领域,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各家校园网贷平台野蛮扩张,乱象愈演愈烈。一些平台对代理中介或借款方管理不力,相关部门的监管缺失,校园贷沦为“校园害”。这乱象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命题。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网上借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

贷的警示教育,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就会最终迷失自我。

(摘编自人民日报《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

材料四:

高考结束后,又将有一大批新人将走进大学校园,办一张信用卡,会是他们中很多人的选择。而在监管机构严整“网络贷款机构校园贷”的当下,银行在阔别大学生借贷市场数年后再度回到校园。多家银行争相推出学生信用卡,发力学生市场。近年来,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695.8万人,大学生消费市场总规模超过6000亿元。伴随着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的增长,在经历了不合规的“校园贷”退出之后,银行“正规军”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中行的“中银E贷·校园贷”在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试点推出。在华中师范大学就读的大三学生王磊(化名)说,目前尚未看到中国银行进校园推广,“不仅是我,至少我身边的同学都没听说。”他说,目前对中行的校园贷产品还不了解,如果额度较高、利率较低又很安全,他会使用。“此前我的手机、电脑都是通过分期的方式购买的。”

建行广东省分行的“金蜜峰校园快贷”率先于广东高校试点。不过,多位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在校学生对记者表示,目前还不了解这款产品,也没见到建行进校园推广,身边还没人使用这款产品。

(摘编自钱江晚报《各大银行再度发力学生信用卡市场》)

4.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通过分析大学生分期消费金融模式可知,大学生分期平台实际上充当的是中介的角色,为大学生消费者和互联网理财平台建立联系。

B.大学生分期平台将借款需求以未来应收账款的形式转让给互联网理财平台,由该平台提供具体的理财产品,供投资者进行投资。

C.大学生分期平台将从互联网理财平台处获得的资金用于为大学生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然后由商品、服务提供商给大学生消费者发出商品或提供服务。 D.大学生消费者在收货或者享受服务之后,通过一次还款或者分期付款的方式将本金以及利息直接返还给投资者,使投资人获得收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信用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意识下,自身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又无独立经济能力的大学生都会选择分期贷款消费的方式。

B.正规商业银行走进校园办理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因管理比“校园网贷”更加规范而得到了大学生们的普遍认可。

C.材料三与材料四都涉及了网络贷款机构校园贷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及非法校园网贷因危害学子被监管部门叫停的内容。

D.材料一与材料四都关注了大学生人效逐年增长以及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旺盛等现象,校园逐渐成为消费金融新兴的发展市场。

6.解决非法校园贷有哪些途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棵野樱桃树 邓贵环

①我记事时起,那棵野樱桃树就长在那里,不知已经站立了多少年。认识那树的时候,我六七岁,而它已有大搪瓷碗那么粗了。

②它生长在我家出门去山里捡干柴和放牛羊的路边,有一条小溪流从它的脚下哗哗流过。每年刚有一点春的气息,寒意还没有完全褪去,它就早早地开了花,看上去像一片绯红的轻云。繁花落去,就有星星点点的青绿果子出现在长长的柄上。果实结得太多了,枝头被压得几乎要贴到水面去。因为生得偏僻,所以即使是这般繁花绽放和硕果压枝的盛景,都少有人驻足观赏。

③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还没正式上学。没上学的我,每天早早地就跟着姐姐们去他们读书的学校,打发我一天天的寂寞时光。她们进教室上课,哇啦哇啦地大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