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作者:李彧

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8期

摘 要: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策略要做到创设的问题生活化、数学活动实践化、作业形式应用化,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应用到生活之中的乐趣,形成数学素养。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材中应用意识的展现状况,提出了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常言道:学以致用。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数学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体现。所以,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让教学和作业实践停留在看、记的学习模式,要通过实践体验来培养小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而引导他们深入探索,迁移知识技能。形成数学素养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材中应用意识的展现状况,提出了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问题创设生活化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重视问题的有效设计,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分析探索的数学问题能够与生活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这样学生才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搜集应用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案例一:《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展示多媒体春游图片,提出问题“这个周末有2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带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同学们来看一看?(多媒体展示)有:2瓶水、4个苹果、1个蛋糕。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把这些食品平均分给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才合理呢,不要让小朋友觉得不公平。

学生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提出小组建议。

模拟回答情况:学生会很简单的分好水和苹果,对于蛋糕也会简单地思考,一人一半。 教师总结:这个一半蛋糕怎么表示呢?这里就需要我们复习一下平均分的概念。 教师演示多媒体蛋糕平均分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结: “半个”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不了,所以今天要学习新的数——“分数”,在黑板上板书1/2。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整个数学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把学和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在教学“认识分数”时, 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生活化问题的设置后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告的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性,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活动实践化

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育要有足够的实践活动内容,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数学应用意识不断增强。 案例二:《正方形》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校园手工区”的设计图。

提出问题:为了展示你们的风采,老师想布置一个手工区。现在老师这有一条花带总长24分米,如果要布置手工区的长为7分米,那么它的宽是多少分米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活动:在大家的努力下手工展示台做好了,但是老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还能怎么美化一下呢?

学生自由发言畅想。

教师提出问题:听了大家的看法,我决定设计一个花环展示,出示PPT,说明花环的布置的平面图是一个不规则图形,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活动:手工区如此漂亮,学生的展示品要放入其中,那么如果每个同学的展示品都是正方形,边长为10厘米,8个同学的展示品等拼成什么图形,那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上这个案例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实践生活化,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数学应用意识的作用,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活动和实践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观念、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和应用意识的过程。学生利用了正方形的相关知识解决了学校手工区的设计实践活动,将知识与实践活动、生活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了,学习活动轻松自由,模拟任务的完成真实化,学生积极性极高。 三、作业形式应用化

小学数学活动除了课堂活动之外,还要有课外活动,对课外活动的指导要改变作业形式,让小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的作业形式包括:第一,数学课外调查。数学课堂教学后的,拓展的可以采用数学课外调查的形式来布置作业。例如:学习了统计表后可以让学生调查家庭支出情况;学习了比例后可以让学生将每个月的水电支出设计成比例形式来表示;学习了正方形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布置房间的地板砖情况。第二,数学日记形式。每节课学习后都要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这样学生能够记录自己的学习感受,同时也融合了语文学科的知识。数学的发展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作业的布置也要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了知识的实际操作意义,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自动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条件。 四、加强课外实践

邓小平同志教导我们说:实践出真知。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才能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在学完“垂线段最短”性质后,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让学生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等。如此设置,不但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概念,更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上文是笔者集合一线教学实践对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教学培养的分析与讨论。综上所述,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策略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生活化、数学活动实践化、作业形式应用化,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应用到生活之中的乐趣,形成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卢海英.在问题解决中与学生共同成长[J].新课程(小学). 2013(10)

[2]林金辉.引导自主探究 促进问题解决[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2013(0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