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研究

作者:张倩 李晋

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4期

摘要:随着“宗教热”在大学校园内不断升温,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全新挑战。在多元化社会发展背景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信仰问题,从而树立健康的思想观、价值观成为辅导员思想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出其宗教信仰的特点,针对其特点最终寻求完善的引导教育之道。 关键词: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大学生;信仰

2012年,中央统战部、教育部举办的“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报告会”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召开。这次会议中北京55所高校的600余名师生一同学习了关于在大学校园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的问题。时至今日,“宗教热”在大学校园中已不再是新鲜事。大学阶段是青年树立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高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信仰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与成长,从长远来讲,更加关系到如何建设和谐高校、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

在网络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接收信息速度快、数量大、思想多元。基于这样的基本特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关于宗教信仰方面的引导教育工作,必须重新从所呈现的繁杂现象中剖析其核心问题所在,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针对当今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制定出合理、合情的引导教育思路,体现出高校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我国的宗教观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主要信奉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且我国的宗教信仰具有极大的地域性,在不同地方宗教信仰显现出不同特点。据官方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近13.9万处,宗教教职人员36万余人,宗教团体55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100余所。”[1]

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指导现实宗教类工作的核心思想,而它的核心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通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宗教,能帮助高校辅导员辩证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一)宗教的实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采取幻想的方式,对现实存在做出反映。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宗教以超自然的形式支配着常人的生活,继而将这种力量神圣化,达到支配大众日常生活的结果。正因为宗教是一种没有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便具有极大的独立性,更与政治、经济、道德等因素相互交织,对社会发展影响极大,自身也极为复杂。 (二)宗教的社会作用

在我国,提到宗教大众经常宣扬其消极的一面,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面性,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宗教对大众具有精神意识麻醉的作用,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其对经济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由大及小,高校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信仰问题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做具体论断,理解其实践性和开放性。如在具体问题上,应首先了解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和特点,根据其实际情况判断其宗教信仰是冲动性还是理智性行为,进而进行正确引导。因为宗教问题常常与民族团结问题相连,切不可在处理中武断极端。 二、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基本现状及原因

在学界,大学生信教并人数急剧增加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众多学者调查研究显示,除少数民族学生外,大学生信教首选为佛教,其次为基督教,再次为伊斯兰教。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13亿人口中超过1亿人有自己宗教信仰,其中青年教徒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综合各地资料,对当代大学生中宗教徒所占比例的估计,最高在20%左右,最低在3%—4%之间。”[2]

在调查中学者们发现,从急剧增加的信教大学生人数上来看,大学生对宗教信仰需求越来越强。这与我国的时代发展也具有紧密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繁荣,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进入的高速前进的状态,摆脱了几十年前的大一统局面,并伴随互联网的兴起,人们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的方式较多,大众的思想也开始多元化。作为主体的个人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大学生正在人生思维的活跃期,对探索心灵,探索情感,寻找精神世界寄托有着极大的渴望。加之当代社会信息传递的快速性与广泛性,更易增强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探索强烈愿望。

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关于正确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工作薄弱。从硬件方面来讲,许多高校没有就大学生对宗教、对精神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好奇开设相关课程,现有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枯燥乏味,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灌输式的信仰教育方式还常常令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当学生身心遇到困难时,常常不是理智的选择心理咨询或与辅导员、师长沟通,而是选择利用宗教来帮助自己。从软件方面来讲,高校对辅导员在宗教领域相关学习培训较少,一些辅导员亦不能深刻认识相关宗教问题,及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除少数民族学生外,当学生宣称自己有宗教信仰时,辅导员常常呈现的态度为吃惊、恐惧、不知如何对待与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理。这使得多数辅导员不能正确判断学生信教动机,衡量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否积极,从而有信服力地引导学生解决关于宗教信仰、及由宗教信仰引出的诸多现实方面的问题。 (三)信教因素的多样化 1)社会因素

上文已经提出,大学生“信教热”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宗教人士越来越积极地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并具有一定的传播力。其次,国际局势中的诸多热点问题实际是宗教问题所导致,宗教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因为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西方国家与宗教国家对我国大学生的宗教传播与渗透越来越强。 2)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诸多思想观念都是由父母潜移默化的行为而成。在大学生信教问题中,家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父母是否信教,父母信教动机与理智程度也对大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父母信教的家庭中,子女也极容易成为信教人士,并对宗教有着较一般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更依赖与重视宗教作用。父母信教的理智程度也会影响子女对人生信仰的选择及对宗教信仰的依赖程度。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一些在偏远地区跟随祖父母辈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混淆。辅导员如不正确、理智引导,不仅对这样的大学生造成成长的不利影响,更会激化该学生与社会他人之间的矛盾。 3)学校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特别是关于引导大学生对宗教信仰进行正确看待方面的严重不足,既是目前大学生信教的现状之一,也是其间接原因之一。上文中已简要提到,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内容与方法都过于老套,不能适应网络信息社会中学生认知方式的变化。思想政治课常常是大班教学,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逃课、做与该课内容不相关的情况,正说明教育内容既没有针对性,又缺乏亲和感,没有真正做到“接地气”。遥远的距离感,让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却令学生加深了对宗教信仰的好奇。 4)个人因素

据相关学者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常常是在经受过生活困苦、精神迷茫的状态下产生了宗教信仰。这也与自身的性格、心灵抗压能力、精神状态、认知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调查显示,认知水平较高、心灵承受能力强、性格开朗的大学生信教几率较低,即便信教也较为理智。而性格内向、思虑较多、认知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常常呈现出选择宗教信仰情绪化、依赖性较强的特点,也更容易接受部分宗教思想。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