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2 、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为什么?(143)

答:① 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是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② 目的还在于立足全局,才能更好地将发生在任何一处的孤立的事情开掘出普遍意义。③ 新闻报道中的平庸之作、浅薄之作往往是只见局部不见全局。④ 立足全局,把好舆论导向关、内容质量关。 3 、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45)

答:① 在考虑稿件内容时,应满足受众共同需要,特别是应反映群众当时的愿望和要求,针对受众的兴趣和爱好。② 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事情。③ 用平民化的视角和方式,讲述平民事情。④ 关注受众情感需要:A 要尊重并关注受众普通情感,增添作品人情味;B 重视以所编作品为高级情感的载体。

第七章 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心理

1、简述对主持人媒介人格的要求应是怎样的?(158)

答:① 应把自己当作“大众中的一个人”,能牢记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的宗旨,急大众之所急,想大众之所想,反映大众意愿,代表大众心声。② 要有独立的意志和见解;③ 具有宽厚人性,表里一致,诚恳面对受众;④ 要有敬业精神和责任心;⑤ 要讲良心;⑥ 要有丰富知识,缺乏知识的人格是没有力量的。

2、论述: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角色定位。(159-165)

答:① 角色定位,实际上就是将从事某一职业的主体的所作所为,规范在一定职业所必需的思想行为准则中。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即是将从事播音和主持人的所作所为规范在播音员、主持人所需的思想修养及行为准则中,以满足受众对他们应有的角色期待。

② 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双重角色(个体的身份和媒介的代表)。A 个体的身份:我与非我;B 媒介的代表:“我”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媒介亦然。C 媒介的代表与个体的身份的关系:自我的表现要依托于媒介性质准确定位。D 个体的身份和媒介的代表,这一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双重角色,其实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统一得好,既善于“临场发挥”,又能“自我约束”;统一得不好,失去个人身份特征,机械地毫无创造性地表达媒介,会使媒介表达得无生趣。

③ 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个性与共性(个体的个性与媒介的共性)。A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主持人的个性在节目主持中,从多方面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一般是从主持人个体的语言、行为动作及构思立意、编串艺术、风格手法等方面显示出来。B 共性,指媒介角色的共性,媒介角色是一种社会角色,是包括主持人在内的媒介信息的传达者。界定为:包括媒介节目收视率、媒介传播功能、服务功能的有效实现,媒介权威形象的真正确立。C 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一方面是播音员、主持人的终极努力目标;另一方面是节目制片人、编导不可忽视的成功条件。作为播音员、主持人,要尽量体现共性;作为制片人及编导,要尽可能把好主持人入选关。

④ 新闻节目主持人是新闻节目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形式:A 编播分工。编辑用第一人称写稿,主持人主播;B 编播合作。编辑编稿,主持人参与编辑、采访;C 编播合一。编播统于一身;D 节目组织者。国外叫高级主持人,是某一活动的总组织者,指挥、控制群众场面,现场播出节目。具有相当强的组织能力、控制能力、表达能力。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其角色定位应当是集采、编、播于一身的主持人,他们是新闻节目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是新闻事件的采访者,稿件的编撰者,同时又是播出者。

3 、简述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

答:① 应变的实质,即活动主体内部思维活动的外在体现,是思维的外化。广播电视以语言为载体,应变能力由口头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表达来体现。应变能力取决于思维的诸多品质,如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变动性)、独创性等。

② 应变能力的强弱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程度成正比。

A 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播音员和主持人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表现在对现场发生的变化能迅速、顺畅地作出反应。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是节目主持成功的首要条件。好的播音员和主持人都具有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特点。

B 思维和语言的灵活性(变通性):表现在能根据现场发生的变化,机智灵活的应对。 C 思维和语言的独创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点。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

1、 如何理解受众与传播者的心理互动?(202)

答:受众与传播者的心理互动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心理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 ① 传播者对受众的心理影响:传播者居于主动地位、强势地位。而受众恰恰相反,在大众传播中他们是被动的,处于弱势地位。A 大众传播在传受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大众传播的机器与设备;B 大众传播机构集中于大都市,并且是一般人难以进入的地方,这就更增加了传播者在受众心中的神秘感;C 由于大众传播是面对千千万万的社会传播,传播者在这里可以一呼百应、千应、万应。 ② 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新闻传播者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方式是直接的、即时的、连续的、是比较强大的;而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则是间接的、滞后的、断续性的、总体来说是微弱的。A 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首先来自传播中的反馈;B 还以更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 2 、简述新闻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改变。(210-212)

答:新闻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来自传播者和受众两方面的原因:①来自传播者的原因是这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比如采写新闻报道失真、失实、失当、失策、失误都会产生逆反心理;② 受众方面,其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性格、气质、思维方式、个人好恶等等都是受众群体或个体对某一新闻报道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改变:① 受众积极的逆反心理和舆论监督。受众积极的逆反心理是推动受众运用媒介工具对党政人员工作中的不良现象进行斗争的一种动力;

② 对受众消极的逆反心理不能迎合。受众消极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因受到某种错误思潮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对正面的、正确的新闻报道产生逆反心理。

第九章 新闻受众的态度

1、简述新闻受众态度的内涵是?(216)

答:新闻受众的态度是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① 受众主体包含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② 新闻客体是受众态度指向的特定对象。③ 受众态度的构成要素由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部分组成;④ 受众态度的主观性;⑤ 受众态度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2、论述:影响新闻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221-237)

答:① 新闻传播者的因素(权威性、喜爱性、可信性、睡眠者效应)

A 权威性,指在受众心目中传播者的资历、地位、专业知识和阅历等因素。包括:专家身份和社会身份两个方面。(形成原因:因为受众自己在某方面所知甚少或了解不充分,人们心目中客观上都存在着慕名心理,佩服那些地位较高、资历较深、很有学识和经验的人,愿意和他们的观点达成一致;认为地位较高的传播者或级别较高的传播工具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往往不是某个人的主张,而是某个党派、团体或某种社会势力的代言人,人们乐于接受他们的观点。)

B 喜爱性,指传播者所具备的能够吸引受众喜欢的特征,包括外貌和内在精神两个方面。(产生原因:人们都有模仿自己喜爱的人的倾向,通过对他的服装样式、行为举止的模仿,会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C 可信性,指传播者在受众心目中被信赖的程度。(产生原因:传播者的传播动机对于传播效果十分重要。对传播者来说,让传播对象相信自己是一个客观公正、没有自私目的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D 睡眠者效应,也译作“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产生原因:主要是受众自身的因素。首先,从动机上来说,受众使用媒介的最重要原因是为了接受新闻信息的内容;第二,受众对信息源的情绪情感色彩,可能会干扰他们对信息内容的接受。)

② 新闻信息自身的因素:A 态度差异,指新闻信息所维护和支持的观点与受众的原初态度之间的歧异程度。B 唤起恐惧,指传播者试图凭借带有较强的恐惧性情绪色彩的媒介信息去改变受众态度的一种方法(是决定人们的态度取向和行为取向的重要因素)。C 单方面论证与双方面论证,是传播者安排说服性信息的两种方法。D 结论的引出或结论的得出(结论的引出和得出是两种说服方式。他们的区别,实质在于传播者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还是用事实说话,让受众自己得出观点。)结论的引出,指传播者把自己的观点直接表露于事实材料之中,让受众一目了然;结论的得出,是指传播者并未在宣传内容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受众通过分析后才能体会其中传播者的观点和宣传意图(一般的新闻体裁,如消息、通讯、特写、摄影等)。E 信息呈现秩序的先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③ 新闻受众自身的因素

A 心理免疫,又称“预防灌输”或“接种效果”。麦克盖尔认为:当受众对某些问题的反面观点事先有了思想准备,甚至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批驳时,当该问题的更大压力出现时,这样的受众因为事先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因而能够坚持固有的正确的态度。 B 受众的人格变量(自尊心、智力、气质、性格)

④ 新闻传播的情景因素(A 群体规定的情境;B 事先预告的情境;C 分散精力的情境;D 信息重复的情境)

3、简述新闻传播者的因素。(222) 答案:详见第2题①点内容

第十章 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1、简述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的标准。(242)

答:① 具有良好的社会知觉和社会适应能力;② 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③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④ 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心理;⑤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⑥ 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和健康的人格特征。

2、简述我国新闻工作者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253)

答:① 社会原因:宏观:A新闻媒体的商品属性和新闻宣传的指导性原则以及由此引发的新闻机构体质和功能的变化给新闻工作者带来的心理压力;B 新闻实践的超前态势与新闻理论相对滞后的矛盾对新闻工作者带来心理冲击;C 人民群众的高期望值与参与意识的增强对新闻工作者的压力;微观:A新闻工作者不仅工作压力大,而且家庭负担也较重;B 单位体质改革“末位淘汰制”。

② 职业原因:职业特征是造成新闻工作者出现心理障碍的外部(客观)原因;表现在:A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决定了新闻工作的艰巨性;B 新闻工作这种特殊的职业,给予新闻工作者以最大限度地观察和接触社会的机会,他们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中,既获得了人生的经验,也同时感受到许多苦恼;C 时代的发展,对新闻工作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

③ 认知原因:认知原因是造成新闻工作者出现心理障碍的内部(主观)原因。表现在:A对心理健康认知的偏差、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的缺乏是我国新闻工作者心理障碍形成的又一重要的原因。B 国民心理健康意识的单薄和心理知识的缺乏同样也表现在我国新闻工作者身上。

综上所述:社会的变革、职业的挑战、认知的误区是目前我国新闻工作者心理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述心理防御机制的内容有哪些?

答:① 合理宣泄(方法:找亲朋好友或领导、同事倾诉;写日记;体育锻炼等;如日本的“发泄室”、我国的“心理减压室”)② 转移注意力;③ 精神升华(一种较高水平的宣泄);④ 用幽默法化解矛盾;⑤ 用自慰法安抚自己(“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