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3、小结:放大镜分镜片、镜框、镜柄三部分。 三、凸透镜的作用。

1、各小组玩放大镜。并交流发现。

(注意:不要用激光灯照射眼睛;不要用凸透镜看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睛) 2、在阳光下研究聚光性。

3、让学生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指名说出发现了什么? (放大性)

4、指导学生做凸透镜成像试验,各小组交流其发现。 5、全班交流凸透镜的作用。

小结:凸透镜具有聚光、放大、使物体成像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放大镜,找一找。 五、板书设计: 凸透镜

镜片、镜框、镜柄 六、教学反思:

第6课 照相机和眼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照相机成像的特点,认识眼睛各部分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楚物体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相互交流以及独立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热爱科学、喜欢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认识眼睛各部分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楚物体的。

教学策略: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材料能动手操作并动手试验掌握眼睛的构造。

教具准备:凸透镜片、纸盒、半透明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照相机和眼睛》 二、做个照相机,玩一玩。

1、各小组用材料做一个照相机。

2、玩一玩,指名说出物体的像是怎样通过凸透镜在半透明纸上成像的? 三、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1、阅读课本资料卡讨论眼睛的构造。 2、交流照相机和眼睛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交流视网膜、晶状体的作用。 4、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 四、拓展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动物的眼睛构造。 五、板书设计: 照相机和眼睛 视网膜——纸屏

晶状体——凸透镜 六、教学反思:

第7课 保护眼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调查了解本班学生眼睛近视情况;了解眼睛常患的疾病。以及怎样预防眼睛的疾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保护眼睛,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教学策略:通过调查了解本班学生眼睛近视情况,交流预防眼病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认识眼睛常见病并会预防。 教具准备:视力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保护眼睛》 二、眼睛常患哪些疾病。 1、各小组交流。

2、全班汇总:近视、沙眼、白内障、散光、等。 3、交流这些眼病是怎样造成的? 三、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 1、各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常做眼保健操;看书、写字要做到三个一;不要在强光、弱光下看书等。

四、拓展延伸。 五、查阅资料:

1、生活在草原地区的人为什么视力特别好?

2、角膜移植是怎么会事?我国每年有多少人需要进行角膜移植?有多少人自愿捐献角膜?

六、板书设计: 保护眼睛

七、教学反思:

第8课 潜望镜的秘密

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巩固掌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灵活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色散,视觉的形成和近视的原因。 教学难点:光在生活中的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这一单元的内容。 二、复习过程

学生先快速浏览课本第一单元内容。 1、教师引导回顾课本内容。

(1)复习光的传播

同学们,第一单元我们都学了哪几课内容 (学生回答各课题目) 这几课内容都与什么有关?用一个字总结(板书:光)

对,都是与光有关的知识,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学习这一单元的时候首先了解了光的什么 ?(生回答,师板书:传播)

学习了光的传播这部分,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师板书:直线,四面八方)

(2)复习光的反射

光在没有任何物体挡住的情况下会一直沿直线继续传播下去,当遇到障碍物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板书:反射,折射) w W w .x K b 1.c o M

在学习光的反射时我们认识了平面镜和潜望镜。(板书:平面镜)说一说,学习了光的反射后你知到了哪些有关反射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生回答:

①什么是反射 反射的特点 不同物体反射光的颜色不同。 ②平面镜及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板书:左右相反) ③潜望镜的原理及作用等知识。 (3)复习光的折射

在学习光的折射后你都知到了哪些有关于折射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 ①什么是折射

②凸透镜,及其成像特点,规律,作用和应用。(师重点板书:凸透镜,倒立) ③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各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什么

④眼球的结构,各部分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部分 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近视的成因和怎样预防近视等。

(4)学生小组合作巩固复习的内容。 (5)巩固练习:(师出示练习题,指名回答) 2、单元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题,指名回答。(由学生带领练习)

(2)进行小测验,同桌交换批阅,由学生带领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略 反思:

第9课 神奇的眼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照相机的原理和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方法: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眼睛成像的机理,认识近视眼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眼睛的结构和成像机理。

眼睛成像是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照相机与眼睛有相似的结构,自制照相机,能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因此,对眼

睛成像的认识,可以从自制照相机开始。通过生理学中的眼模型或课件,将生理眼抽象成简化眼模型。将自制照相机与简化眼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机,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这就是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在这部分内容中,角膜与晶状体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凸透镜,涉及到了透镜组的问题,学生可能产生疑问;因在前一节中已经学习了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故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等效”的>物理思想,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不必做过多纠缠。

有的学生可能会问:眼睛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的实像,但是人的感觉却是正立的,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不能用光学成像原理来解释。这是人类神经中枢作用的结果,人们的感觉永远是正立的实像。

二、探究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的作用。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眼睛照相机

结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瞳孔光圈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像缩小、倒立、实像缩小、倒立、实像

调节作用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

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是这节内容的难点。明白了近视眼的成因,应向学生介绍一些眼保健知识(如眼睛保健操等),还应在课下走向社会,进行一些近视眼方面的调查,使学生认识对眼保健的重要性。

三、板书:(略)http://www.xkb1.com 反思:

第3单元 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第10课 种子发芽了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能设计简单的二维图表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营养等条件。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 拓展性目标:

记录种子发芽及生长过程,仔细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

用水浸泡一天以后的植物种子、放大镜、刀片、镊子、瓷盘、纱布等。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让学生自己确定要准备的材料。相关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活动过程: 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 认识种子的结构

1、提出问题:种子什么会发芽?它有哪些结构特点?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运用工具进行研究。

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在教室里利用音像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提出问题:“春天来了,种子落在土壤里开始发芽,说明什么?”只是对探究方向的一种提示。组织活动是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积极动脑,通过观察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并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

3、画出种子的结构,猜测种子哪一部分能发芽? 活动二:依据猜想制定实验方案。

1、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猜想提出问题: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下一步我们应该怎么办?

2、引导学生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种子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芽?

3、定研究计划,展开探究。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三:实验验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设计对比实验,观察现象,并分析种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指导学生掌握切割的方法,并提醒学生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不同认识,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认识。

自由活动:

评价时,从“我对研究活动的兴趣”“我提出的研究问题”“我的观察、实验”三方面的内容反思自己的表现,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并讲出评价的理由。

拓展活动:

记录种子发芽及生长过程,仔细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记录。

反思:

第11课 种辣椒

教学目标:

能根据需要,从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资料;能对探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结论。通过栽培辣椒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学习种植植物的方法,学会尊重农民的劳动。

教学过程: 新课 标 第 一 网 一 、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谜语:“红口袋,绿口袋,有人怕,有人爱。” (打一种蔬菜) 二、猜想假设

同学们猜猜看,这是什么呀?答案:辣椒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辣椒的资料,咱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