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掌握古代汉语词义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掌握古代汉语词义的方法

作者:郭保红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1期

摘要: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一些简单实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词义。如可以运用字形分析法推断本义,并分析多义词内部的词义系统,掌握词义演变规律;辨析同义词,掌握词义;沟通古今汉语,由成语、俗语、典故等推断古义等。 关键词:古代汉语 词义 方法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变化等,词义也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在古代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多数,而一词多义同时又是古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特征,这种现象一方面体现了词的功能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给学习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在古代汉语学习和阅读过程中,有必要掌握一些简单实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词义。

一、运用字形分析法推断本义,并分析多义词内部词义系统,掌握词义演变规律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与意义具有密切的关系,具有因形示义、义寓于形的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对汉字形体构造的分析来探求词的本义。

通过古字形就可以非常直观地判断出来字的意义了,而这一意义正是它的本义。纯表意字,尤其是象形字,推断本义直接明了,但数量极为有限。汉代以后汉字中的形声字已发展到80%以上。而形声字“以事为名”,形符表示词义范畴,这一点为判断词义提供了思考的线索。 要注意的是,形声字的形符所表示的词义范畴虽然是就字的本义而言,但通过它推断出来的本义却并不像纯表意字表示得那么明显直接。因此,通过形符来判断词义,具有粗疏性和模糊性。在利用这一方法时,最好同时运用词义演变规律对本义进行归纳,并有文献作为参证。 在确定本义的基础上,要进而对引申义进行分析。词语的义项往往有很多,要根据从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的规律,认真细致考察各义项之间关系。如: 举

1.《韩非子·五蠹》:“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举动) 2.《毛遂自荐》:“一战而举鄢、郢。”(攻下、占领) 3.《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举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后汉书·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荐举) 5.《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尽) 分析后各义项间关系如下图: ↗荐举

举起→举动→攻下、占领→尽

根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可以确定,“举起”为本义,“举动”、“荐举”为直接引申义,“攻下、占领”、“尽”为间接引申义。而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为辐射式与链条式交织并存,是一种综合式的结构关系。这样,各义项之间关系梳理清楚后,就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词义。 二、辨析同义词,掌握词义

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可以从如下四方面入手: (一)词语感情色彩

如“子”、“若”、“女(汝)”、“尔”。在古代汉语中它们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都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但“子”表示尊敬,相当于“您”;“若”是一般的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和“尔”则可以作为平辈之间的直率称呼,甚至有时还包含轻视、不尊重之意。 (二)词语语法功能

有一些同义词则在语法功能上存在着区别。如“耻”与“辱”。 当“耻”与“辱”后面带宾语时,“耻”一般为意动用法,意为“以……为耻”、“认为……可耻”;而“辱”则常常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受辱”。如: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又如“往”与“适”。《尔雅》有言:“适,往也。”“往”与“适”作为动词,都有“去、到……去”之意。但“往”后面通常不带宾语,如:子何恃而往。(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而“适”后面则可以直接加宾语。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苏轼《石钟山记》) (三)词语适用对象

同义词之间的区别,也表现在适用对象的不同上。

如“沐”、“浴”、“盥”、 “洗”。这组同义词都包含现代汉语“洗”的含义,但适用对象各有不同。《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沐,濯发也”;“浴,洒身也”;“盥,澡手也”;“洗,洒足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王充的《论衡·讥日》中提到:“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这句话鲜明地指出了它们的区别。 (四)词义概括范围

作为同义词,词语概括的词义范围往往大小有别,例如“法”与“律”。“法”可以指刑法、法律、法令、制度,概括的范围大。如: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吕氏春秋·察今》) 而“律”概括的范围小,指具体的法律条文、规章制度等。如: 天下既定,令萧何次律令。(《汉书·高帝纪》) 三、沟通古今汉语,由成语、俗语、典故等推断古义

在学习过程中,可利用已掌握的现代汉语知识,促进对于古代汉语词汇的理解和掌握。如: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2.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3.泣涕涟涟。(《诗经·卫风·氓》)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下列词汇:①揭竿而起;②口诛笔伐;③痛哭流涕;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中四个加点词的含义分别为“高举”、“责备、谴责”、“眼泪”、“种植”,其所对应的正是上面四例中加点词的含义。 四、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

语言的发展,既有历史的继承性,也有时代的差异性。在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同时,二者也存在着很多差别。在学习古代汉语词汇时,要注意辨析其与现代汉语词汇之间的异同。如: 1.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2.吾闻汉王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史记·项羽本纪》) 3.赦之,以劝事君者。(《齐晋鞍之战》)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