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十二)

www.jinzhangedu.com

第五节 生物氧化

一、概述

1.生物氧化的概念:指的是营养物质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 (1)H20:是氢原子氧化的终产物 (2)CO2:是有机酸脱羧产生

注意和生物转化概念的区别:非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变 2.生物氧化的特点:糖、脂类及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体内及体外都能氧化产生CO2和H20。但体内的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不同。

(1)生物氧化是在细胞内由酶催化的氧化反应,几乎每一反应步骤都由酶催化。反应不需要高温,也不需要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的协助,在体温及近中性的pH环境中即可进行。

(2)生物氧化是逐步进行、逐步完成的,所以反应不会骤然放出大量能量,当然更不会产生高温、高热。反应中逐步释放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可使ADP磷酸化生成ATP,从而储存在 ATP分子中,以供机体生理生化活动之需。

3.ATP合酶

(1)组成:α3β3γδε亚基组成,β为催化亚基 (2)功能:催化ATP生成

二、氧化磷酸化

1.定义:氧化和磷酸化偶联发生,又称为偶联磷酸化,物质氧化时伴有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意味着线粒体能利用氧,但不能生成ATP。

2.机制:化学渗透学说

3.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的两条呼吸链:记忆方法——黄色烟雾

(1)呼吸链的概念:酶和辅酶在线粒体内膜上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的递氢或递电子体系称为呼吸链。

(2)两条呼吸链

1)FADH链: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链

P/O =1.5 ≈ 2,因此有2个ATP生成部位 FADH链 FADH链呼吸链的具体顺序: 底物-FAD- COQ-Cytb-cytc1- cytc-cytaa3-O2,只有底物-FAD-这步和NADH链不同,其他顺序完全一样,所以FADH链中的递氢体为FAD 2)NADH链: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链——为体内普遍的呼吸链

磷氧比值P/O:为每消耗一分子氧所需消耗无机磷的克原子数,(P/O)可确定ATP生成数 (P/O)=2.5 ≈ 3 :因此NADH链有3个ATP生成部位 NADH链 NADH链的具体步骤顺序: 底物-NAD-FMN-COQ-Cytb-cytc1- cytc-cytaa3-O2,可见NAD和FMN均起递氢作 呼吸链中的电位是从低到高排列:所以细胞色素中以cytaa3的电位最高,只有cytaa3可直接和O2传递电子

4.氧化磷酸化的调节

(1)调节氧化磷酸化的激素:甲状腺素

+ www.jinzhangedu.com

(2)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有:ATP/ADP (3)电子传递速度和胞内ADP的浓度有关

(4)劳动或运动时ATP因消耗而大量减少,这时ADP增加,ATP/ADP下降,呼吸随之加快

三、呼吸链的组成

1.以NAD为辅酶的脱氢酶:NAD属于呼吸链递氢体

2.黄素蛋白:FMN或FAD, FMN或FAD属于呼吸链递氢体 (1)如 为NADH途径:受氢体有NAD,FMN (2)如 为FADH途径:受氢体是FAD

3.泛醌辅酶Q:属脂质非蛋白.常 见干扰项:COA 4.铁硫蛋白:含FE–S;铁为非血红铁 5.细胞色素体系

细胞色素b:Cytb 线粒体呼吸链的磷酸化部细胞色素c1:Cytc1 位可能位于细胞色素b和细胞细胞色素c:Cytc

细胞色素aa3:Cytaa3——别称:细胞色素氧化酶 我们来对比

1.泛醌辅酶Q(泛醌CoQ):是两大呼吸链中能从一个以上的还原辅酶接受氢和电子的成分

2.铁硫蛋白和细胞色素:催化单纯电子转移 3.辅酶A(CoA):是酮体利用时所需要的辅助因子——口诀:酮体被利用,辅A来辅助 5.以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cytaa3为机制中毒为碳氰硫氮:CO中毒,氰化物,硫化物,叠氮物中毒

6.二硝基苯酚干扰氧化磷酸化途径导致中毒 7.请大家回顾有机磷农药中毒机制:为酶这一节讲的专一性不可逆抑制:口诀为羟杀胆碱属专一

四、ATP的生成和存储

1.ATP生成方式为: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 2.ATP储存形式:磷酸肌酸

第六节 脂类代谢

一、脂类生理功能

1.分类:脂类是脂肪及类脂的总称,是-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脂肪是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称甘油三酯。类脂包括胆固醇及其酯、磷脂及糖脂等。

2.生理功能 (1)储能和供能:能量比糖和蛋白质的多,还记得1mol16碳软脂酸彻底氧化生成ATP?129

+

+

www.jinzhangedu.com

(2)生物膜重要组成部分:脂肪不属于生物膜组分,脂肪中的甘油(甘甜)可以转为糖,但脂肪不能转化为蛋白,氨基酸,想象如果行的化,世界上就没有胖子了

(3)脂类衍生物的调节作用:某些脂类衍生物参与组织细胞间信息的传递,并在机体代谢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4)营养必需脂酸:机体生长发育必需但不能自身合成,必需由食物提供的脂酸称为营养必需脂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花生四烯酸是前列腺素、血栓烷和白三烯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前体。

二、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1.脂肪乳化及消化所需酶:脂类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在小肠中进行。成人胃液中仅含有少量的脂肪酶,但胃液pH值偏酸,脂肪酶几乎不能发挥消化脂肪的活性。当脂类食物进入小肠上段时,可刺激胆汁和胰液分泌进入肠腔。胰液中含有胰脂肪酶、胆囤醇酯酶和磷脂酶。胆汁中含有的胆汁酸盐是一种乳化剂,能将不溶于水的脂类物质分散成水包油的细小微团,脂肪颗粒变小,表面积增大,提高了溶解度并有利于酶对底物的接触和水解。微团中的脂类在下列相应酶的作用下得以消化。

2.甘油一脂合成途径及乳糜微粒:经乳化的细小微团可进入肠黏膜细胞中,其中的消化产物除短链和中链的脂肪酸及甘油可直接循门静脉入肝外,大部分在肠黏膜细胞内被重新酯化。长链脂酸与甘油一酯再合成甘油三酯,溶血磷脂吸收后也重新合成磷脂。甘油三酯与少量磷脂、胆固醇及载脂蛋白一起形成乳糜微粒,经淋巴管入血液循环。肠黏膜细胞中由甘油一酯合成脂肪的途径称为甘油一酯合成途径。

三、脂肪的合成代谢

1.部位:肝脏是合成脂肪最强的组织 2.原料:甘油,脂肪酸均由葡萄糖提供 3.基本途径:CM特点——高,低,外,入

(1)肝细胞和脂肪细胞合成脂肪的途径:甘油二酯途径 (2)小肠黏膜细胞中脂肪的合成:甘油一酯途径

1)即利用一脂酰甘油和长链脂肪酸合成脂肪:一脂酰甘油(不是TG)是脂肪消化过程的混合微团的组分之一

2)具体过程

——含有的甘油三脂最高,只转运外源性甘油三脂 ——胆固醇含量最低

——是食物脂肪消化吸收后进入血液的主要方式

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