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
湖南隆回一中 廖敦水
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常发现学生在写作时颇不快乐!学生在写作时颇不快乐的表现有如下几点:
一、不乐意:一看到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就头疼,不情愿写作文。 二、有考场作文恐惧症:一到考试时就写不好作文了,甚至写不完。 三、不屑写:认为老师布置的作文远离生活,不值得写。
四、应付了事: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死拼硬凑挤牙膏,敷衍塞责。 五、认为作文不需要练:练与不练一个样,考试时能得四十五分左右。 六、寄望老师:对于写不好作文,有焦躁情绪,总希望老师给自己一双点石成金的手,希望能尽快写好。
分析以上几个问题可知:中学生写作颇不快乐,因此总轻视写、不喜欢写甚而害怕写,所以不认真写。
当然,作文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堂两堂作文课所能解决的。我以为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乐于写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快乐。
学生怕写作文的一个原因是产生了写作错觉,以为作文跟日常说话完全是两码事。拿笔写作时,总觉得是在完成一项很特殊的任务。于是感叹作文难,写作苦。驱散学生心中怕写的阴云最有效的办法是坚持让学生写实,提倡写真人实事,表达真情实感。我向学生谈了自己上高中时的写作文体验,为学生读了自己上高中时写的作文。针对有的学生渴望一写就出精品写不好又丧失信心的情况,向学生讲清,写好作文,是中学生的共同心愿,但写作文不同于做别的事,并不是每一篇都能成功的。以一流作家为例,他们也并非篇篇都是精品,在成名前,有许多作家的废稿有一人多高,比如莫泊桑,比如福楼拜。让写不好的同学打消顾虑,祛除写作的心理之魅。
1
传统的写作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特征,把学生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创造性劳动降格为单纯的训练,每次写作都源于教师命题,终止于教师的批改,作文好坏由老师作为唯一评判人,当然,学生厌烦自在情理之中。老师每次命题绞尽脑汁,学生大部分机械式应付,叫写啥就写啥。加上学生缺少生活体验,生活源头的活水被堵上了。学生读的课外书相当少,生活的第二源头又不畅通。想写出好作文,难!
针对有的同学不愿意写,不下苦功夫的情况,我要求每位学生建立个人文集的。强调多训练,并且举例示范所教的优异学生文集。一开始就规定每周要写作一篇,每周都要坚持。坚持一年就见实效。读优异文章给学生听一听,让他们明白写作就是那么一回事,我手写我心,写作不可怕。
我从第一堂语文课开始,就要求每位有个人专用文集本子,并讲清编辑学生个人文集要求,一期结束后要求学生精选并修改自己本学期的随笔和所有作文,编印成册,文章排序可按主题分类编辑;文集需自拟文集名称,自编目录,自写前言,自设封面封底,并打印成册。下期开学后,在课堂上让师生相互阅读、欣赏并评比(拍卖)优异文集。
优异文集标准:有别致的文集名,有优美的序言,有教意的内容,有清晰的目录,有精美的插图!
优异文集奖励:奖励好书、好笔记本!可以拍卖!发给获奖证书! 我认为,快乐写作从自主作文中来,通过自主写作自主修改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一)、写作前的自主命题。
每次作文都尝试让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写作的话题。每次作文课写什么?写自己确定的题目。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话题记录本,随时记下自己的观察、思考,或从别的地方看到的好话题,好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每一天的生活中留心观察自已身边的
2
景、物、人、事、理。在课内外的阅读中,让学生针对所读文章的某一方面,联系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行思索。凡能引发自己兴趣、联想和思考的材料,都把它写进记录本里,以建立一个充实的话题库。到作文课时,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写自己想写的题目,记自己经历的事情,说自己想说的话,抒自己想抒的情。这样,学生就由一个作文题目确定的漠不关心者变为从每一天的生活中发现写作话题的主动搜寻者。学生在自主命题的过程中也体会到命题的酸甜苦辣。学生命题的丰富多彩性以及写作的理性思索,有时会让老师拍手称奇,击案叫好。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自己熟悉的话题,自然就有很多话说,作文积极性就提高了。
(二)、写作中的快乐探究:在作文探究中我们收获快乐。
1、开设研究课,探究高考满分作文满分之谜。印发历年高考满分作文让同学剖析,借鉴学习,模仿创新。
2、探究如何通过写作认识生活?引导学生追问生活的意义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探究如何用好教材这本活书,丰富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把手头的材料化为写作素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归类,如自然美方面,从曲水流觞的兰亭到风光秀美的康桥,从胜绝一时的滕王阁、岳阳楼到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从“杨柳依依”的春天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夏到“梧桐更兼细雨”的深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季,从“一览众山小”的泰山到“采菊东篱下”的美丽田园,从“我的空中楼阁”到寂静的地坛,春夏秋冬、风雨雷电、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语文教材中这些作家用语言表现出的“第二自然”可以成为模仿创新的平台。类似的社会美方面的内容、艺术美方面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整合归纳,收入写作“百宝箱”。对相同的材料,变换视角,在一处地方是石块,在另一处地方就成了玉石珠宝。当然,更多的宝贝需要在课外阅读中积累。通过探究,使学生养成随时积累材料、整理材料的好习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