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创新设计论文

培养机械创新能力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现实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以来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纵观历史全国各大院校始终没有停止过对教育改 革的探讨,都在试图找到一条更适合本校发展的道路。培养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意义 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在充分发挥设计者创造性的前提下,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技成果进行创新构思,从而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造性 及实用性机构或机械产品的一种实践活动。 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机械创新能力,能够促进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逐渐使其处在国际发展水平的前列,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另外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的使命,体现了高校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机械创新中学生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1.好高骛远。在备战机械创新大赛的初期, 学生普遍表 现出好高骛远 ,对比赛的要求和难度估计不足 , 提出了很多宏大的创新设计方案 ,即超出了自己知识和能力所限, 又在学校资金资助范围之外, 更是几个人在短短的几个月不可能完成的 。

2.能力不足。由于我国过去的教育观念和体制 及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等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大学生 的创新能较差,这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淡薄 , 缺乏创新思维 ;只会记忆知识点应

付考试, 不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面窄 , 对现代辅助设计软件应用不熟练 ,科技论文写作水平欠缺 ;动手能力较差,不能自主进行机械加工和电路制作。

3.虎头蛇尾。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开始 热情很高,报名踊跃, 惟恐不能参加, 但随着时间的推 移 ,问题的深入,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患得患失 的现象 ,缺乏坚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 。开始宏大 的构思 ,遇到困难 ,就草草收场, 能减则减 。

4.单打独干。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组织松散 , 易集易散。由于团队负责人缺乏领导和组织能力, 团 队成员缺乏奉献精神 , 没有协议的约束, 很容易使团 队中途散伙或名存实亡。最后设计任务完全落在项 目负责人身上,出现单打独干现象。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集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共同作用的结 果[ 3] ,学校教育, 特别是大学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 , 中小学教育重在基础知识的积累, 通用技能的获得 , 学习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大学教育重在专业知识的积累 ,特殊技能的获得 , 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营造良 好的外部环境,创造具有时代性 、开放性、超前性的内 部条件,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普及创新理念 创新理念不只是针对学生, 更是针对学校、教师 和管理干部 。转变观念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即 不能把学生看作消极的被管理对象, 也不能把学生当 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 、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此,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例如允许未毕业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为他们保留一定时间的学籍 ;鼓励 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竞赛 ,激励那些敢于创新的学 生脱颖而出等。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增设创新通识课程学校要调整课程体系, 完善教学计划, 压缩课内学时, 增加课外学时 , 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以便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来源于 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 ,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因此,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容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大学教育中要注重文、理渗透, 可以对文科学生 开设部分自然科学课程 ,对理科学生适当加强人文学科课程的教育, 使文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实行大学科、大专业教育 ,使课程之间互相渗透, 打破明显的课程界限,设置一些跨学科 、跨专业的课程 ,使学生知识 结构既博又专, 且能够触类旁通, 以便在未来的工作 中具备创新的能力 。要增加选修课的比重, 允许学生跨系 、跨专业选修课程, 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 ,着眼于 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开设一系列专门的创新通识课程, 从思维科学或心理学、方法论的角度来探 讨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如强化动因的群体激智创新创造法、扩展思路的广角发散创新创造法 、把握机遇的直觉灵感创新创造法、重视分析的思维推理创新创造法、探索规律的现代科学创造法 。给学生介绍一 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 诸如如何选题 ,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 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如果申请专利等等。

(三)改进教学方法 、转变培养模式 教师要不断改革课堂教学 ,变传统的灌输式、填 鸭式教学为启发式 、互动式、引申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问题的积极性 ,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善于引 导、启发, 以此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千方百计 、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让 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 培养学生的 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生积 极参与教学过程。传统的考试方式重视的是对已有 知识的传授和记忆 ,这样的考试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新的考试模式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更 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考试方式上, 进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