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课件

绪 论

一、关于本课程的性质

《艺术概论》是一门属于社会科学的学科,讲的是艺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并从中阐明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与文艺发展史,文艺批评史共同构成文艺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所不可或缺的一门知识。

对于人类的艺术活动,我们不仅要研究其特殊性,即研究每种文艺样式的特征,而且要研究其普遍性,即研究各种文艺样式之间共同的规律,同时还要研究某种文艺样式同其他文艺样式的相互关系,即文艺的相关性。艺术概论的方法就是从宏观角度、用艺术的整体来研究艺术本身,美本身。

亚里士多德(前384-322)的《诗学》 “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语) 车尔尼雪夫斯基

《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前525-456)著有悲剧九十部,现存七部,最著名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前496-406)著有悲剧一百三十部,现存七部,著名的有《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前480-406)著有悲剧九十部,现存十八部,著名的有《美狄亚》。喜剧家阿里斯托劳(前446-385),著有喜剧四十四部,现存十一部,著名的有《骑士》。

《诗学》是古希腊文艺思想的结晶,代表着前人所未曾攀登过的高峰。 狄德罗(法国1731-1784)的《论戏剧艺术》、《绘画论》,莱辛(德国1729-1781)的《汉堡剧评》。 席勒在研究了这部著作后曾写信给歌德说:“毫无疑问,在他那个时代的所有德国人当中,莱辛对于艺术的论述,是最清楚、最尖锐,同时也是最灵活的,最本质的东西,他看得也最准确。??现在对艺术的批评无人能跟他相比。”

黑格尔的《美学》(德国1770-1831),托尔斯太(俄国1828-1910)的《什么是艺术》,中国的则有孔门(鲁国人,前551-479)的艺术观,墨家(鲁国人,前480-420)的艺术观,荀子(赵国人,前313-238)论诗乐,曹丕(魏文帝187-226)的《典论》;刘勰(南朝,约465-532)的《文心雕龙》;司空图(唐诗人837-908)的《诗晶》,(全唐诗,计诗人2200余人,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全唐文,3000余作家,文一万八千多篇。)明朝王骥德( ——1623)的《曲律》,清朝李渔(1611-1679)的《曲语》。清朝刘熙载(1813-1881)的《艺概》,将艺术分为文、诗、赋、词曲、书、经义六类等等。

艺术概论是艺术现象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具体的艺术现象抽象上升的艺术理性知识,它的基础是艺术现象,是艺术作品的创作和鉴赏实践。

第一,艺术理论是可以掌握的。 第二,艺术理论的复杂情况 第三,我们教材的科学性。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二、关于本课程的理论体系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莱辛说艺术是以美为理想而完成的自然。席勒说艺术是感情与理智的调和。德国哲学家谢林(1775-1854)说艺术是于有限材料之中,寓以无限的精神。叔本华(德国1788-1860)说艺术是使我们忘却现实的苦恼的一种一时的解脱剂。托尔斯太(1817-1875)说艺术是人间传达其感情的手段。黑格尔(1770-1830)说艺术是把绝对的精神予以直觉地表现。

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段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并作用于观众思想情绪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本质是艺术概论体系的根基,本课程的概念,范畴和论点都是与艺术本质紧密联系和相互

制约的。

三、关于教材体例

(一)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艺术本身的特征和创作规律 (三)艺术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 四、目的要求

艺术理论对艺术创作、艺术评论和欣赏,对文艺史的研究,都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学习《艺术概论》,是我们美术系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个从事艺术活动、艺术教育的人来说,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是不可缺少的。

要达到下述目的:树立科学的文艺观,理解党的文艺政策,能基本识别资产阶级和教条主义唯心的文艺观。能运用艺术理论的基本知识,解释和评判各种艺术作品,和文艺运动的高低得失,是非功过。

要求: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同时要学一些哲学、美学著作,读一点资产阶级的文艺理论,多看电影戏剧,多读文学作品、美术作品,多听音乐,关心当前的文艺运动,特别注意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吸取新的有价值的见解,逐步形成自己的文艺观。

第一章 艺术的发生

第一节 关于艺术起源的各种学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27-347)

柏拉图的学说以“理式论”为中心,他的“理式”是独立于各个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永恒不变而又至善,至美。至美是最高的“理式”,是宇宙创造者,或巨匠,实际上也就是指神。其实知识的源泉不在于感觉,而在于人的不朽的灵魂对这“理式”(或神)的回忆。美只能从它和真善的统一中加以体会,并且美必然是属于一般之不完全的摹仿,所以描写具体事物的文艺,更是不完全的摹仿之摹仿,是“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前384-322)

“我们不能同意这种说法,似乎除了个别的房屋之外还有什么一般的房屋。”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和理是互相依存的,把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分割开来是没有意义的,“理”存在于“事”中,承认现实世界所固有的“理”即普遍性和必然性,要求艺术在摹仿现实世界时不能只是抄袭表面现象。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基本论点,是他艺术理论的基础。

他曾说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我提出我的论点时是痛苦的,因为我的对立面是我的老师。

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摹仿的对象不同,摹仿的方式不同。

悲剧与喜剧的差别就在于:喜剧摹仿的人物比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人坏,悲剧摹仿的人物比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人好。

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是写生阶段,而到近代则是关在屋子里搞创作的阶段了。人们不是摹仿生活,而是靠艺术家的才干,靠艺术家的深思熟虑也可以弄出作品来。

十八世纪著名剧作家、诗人席勒(1759-1805) 艺术便起源于游戏

如以儿童为例,则种种动作几乎全是游戏。儿童的描画,即是绘画的起源,儿童的唱歌,即是音乐的起源,儿童讲故事,即是文学的起源,儿童堆积木,即是建筑的起源,儿童弄粘土,即是雕塑的起源。

艺术与游戏的最大共同点,是行为上的无目的。 黑格尔(1770-1831)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及精神病学家佛洛伊德(1856-1939)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生欲望的不得满足。五大欲望,即食欲、色欲、知识欲、道德欲和美欲。

第二节 艺术来源于社会实践

1、生产劳动先于艺术

法国文化史家丹纳(1828-1893)的《艺术哲学》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艺术的发展。 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说得好:“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胳的特别发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愈来愈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意大利

1483-1520)的绘画,托尔·德森(丹麦1770-1844)的雕刻以及柏格尼尼(意大利1782-1840)的音乐。”

2、最早的审美愉快产生于生产劳动

审美愉快是我们接触美的东西时产生的一种感情因素,这个感情因素也是来自生产劳动。 3、艺术创造者,欣赏者本身就是社会实践造成的

艺术来源于实践,说到底,人也是实践造就的,艺术家也是实践造就的。 4、特定的实践阶段,决定了特定的意识形态

5、在人类发达时期的多种艺术作品仍然与社会实践有关联

复杂的一种是抒情的作品,古往今来的抒情作品似乎很难见出其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另一种是写景作品,尤其绘画,自然风景画。人对自然风景的理解欣赏决定于自然风景的战胜程度,战胜到什么程度,便欣赏到什么程度。

第三节 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生活的大千世界有着不同的选择。 二是同样的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1、世界观的不同 2、时代风尚不同 3、民族传统的不同

4、美学趣味、艺术同格的不同

第二章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规定性

第一节 艺术的生命在于形象

一、现实世界本身和人民需要的多面性决定了人民认识和掌握世界手段的多面性 清朝黄道让诗:

岳麓云海

穿透层云俯首看,万波仿佛洞庭宽。 过湖未见君山面,谁识君山在此间。

二、艺术的形象性是一个广义的范畴

艺术的形象可分三个层次:人物形象、自然形象、主观形象

前两种形象通过再现的方法去塑造,主观形象通过表现的方法去塑造。所谓再现,是作者把社会生活的情景重新再现在自己作品中。所谓表现,是作者把主观的情意在作品中表达出来,再现往往是写实的。再现比较冷静,表现比较激动,再现接近于现实主义,表现接近于浪漫主义。

三、艺术必须用形象说话

第二节 艺术形象的三个特性

具体性:细节是艺术的细胞,细节是艺术形象具体性的例证。 概括性:有细节而无概括便是琐碎的皮相,也形成不了形象。 对比的技巧,是达到概括集中的重要技巧。 一个人的前后对比 二个人两种对比 人与环境的对比

感染性:在生活中有许多既是个性的具体的,又是集中的概括的现象但不能使我们欣赏,就是因为没有感染性。艺术形象的感情对观众产生感染,这种感情必须与观众的感情具有共鸣。

第三章 艺术的外部关系与价值 第一节 艺术的外部关系

一、艺术与政治关系密切,不可脱离政治

首先,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历代统治阶级总是希望艺术为他们的政治服务。

再是每一个艺术家总是处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他们的艺术作品难免带上一定的阶级性。 再次,在历史的转折时期和变革时期,政治与艺术往往合为一体。

二、但不能因此认为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不能简单地提文艺为政治服务 从时间上看,人类艺术史并不全部处在阶级社会里。

从空间上、广度上看,有许多文艺形态与政治联系较密切,也有许多文艺形态与政治离得很远。 从深度上看,艺术的社会根源还是经济基础决定的,政治也是如此。

第二节 艺术的价值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