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
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处,以弥补工业文明、网络技术带给我们的缺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使他们身心愉悦地健康成长。
二)
研究意义:
1、 是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成为没有发生过断裂的社会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不断进步、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一种源源流长,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团结统一的文化纽带与精神支柱。而这种民族精神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传统美德和高尚品格,都是由众多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地用自己闪光的思想和行动来塑造和形成的,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当今的青少年是未来的开拓者,但开拓者首先必须是一个优良传统的继承者,没有继承作基础,开拓进取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美德教育,并让学生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统一,就显得十分重要。
2、是实现和谐教育的需要
和谐教育与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创造教育一样,都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从和谐教育的规定性出发,其概念可以界定为:和谐教育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出发,调节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而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学校教育效果的高低和成败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状况高度相关。其中,尤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最大。实施和谐教育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建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心中有他人以及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主的生活能力,首先发端并生长于家庭教育之中。因此,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
3、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关于人格的形成,目前认为,先天的遗传素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是日后人格发展的前提,但人格的发育和最终形成,则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也就是说,有赖于个人的社会实践。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起主要作用,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这就像优良的种子只有在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才能茁壮成长一样,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毛病,都会妨碍小苗的成长。当家庭气氛紧张、师生关系不和,同伴之间相互戒备时,就有可能造成人格发育的偏离,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格障碍,使
实用文档
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什么是全面发展的人?按照马克思主义对全面发展的人的论断,他们应该是“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高度文明的人”。就其主要包括的内容讲,大致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从事一切活动的身心基础。(2)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另一重要内容。是人作为改造社会、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所必备的条件,也是人所特有的能动创造性。(3)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发展。包括个人同他人的关系,个人同社会的关系,个人同自然生态的关系等。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不仅要重视人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文化素质,还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心理、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
总之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那些随着时代变迁仍能积攒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并能有效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传统美德在学生个体身上得以体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做人、成才打好基础,正是本子课题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三、
题课研究的基本内容
1、 中华美德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2、 中华美德与亲密生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3、 中华美德与良好亲子关系建立的研究
四、
课题实施的几个阶段
(一)2000年11月至2001年6月 立题阶段
子课题负责人向总课题组申请子课题的总体设计,组建子课题研究小组 (二)2001年6月至2001年12月 研制方案 学习研讨阶段
1、确立研究内容及实施计划,组织中心组成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系统论的基本原理,现代教学论有关建构学生主体的理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华传统道德的有关论述,并对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进行调查。
2、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一张由67个题目组成的问卷,问题涉及学生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的方方面面。我们将设计好的问卷在初二年级三个班中进行了调查,共有153名学生参加了调查,有效问卷124张。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如下调查结果:
1、 绝大部分同学在人际交往中没有太大障碍和困难,尤其是生生交往
2、 在交往的内容和质量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内容上讲,不少同学的交往只局限于大家
在一起玩玩,在相互合作,帮助别人排忧解难方面明显不足;从质量上讲,浅层次交往较多,深层次交往较少,同学之间还缺乏一种信任感。 3、 在师生关系上,许多学生对教师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4、 在家庭中,大部分同学还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 (三)2001年12月至2004年7月 研究阶段
根据研究内容和调查结果,在研究阶段我们重点突出了“仁爱”“团结”“尊师”“孝悌”“交友”“诚信”等方面的教育。重点抓了“学习明理”、“活动体验”、“感悟践行”等教育
实用文档
环节。
一)学习明理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延传至今的结晶,是“中华根”“民族魂”。为让学生知晓中华民族在为人、处事、修身等方面的传统美德,在这一教育环节我们以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为抓手,师生共同寻好书、读好书、找美德,让教师和学生“与书交友,与大师对话”,读书心得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说古论今,发掘“爱班级、爱学校、爱自己、爱父母、爱南京”的种种理由,并汇编“五爱箴言”“韶华心露”,在校园内传阅、欣赏、形成浓浓“爱”的氛围,让学生们从爱自己身边的人和物中去萌发真正的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引导学生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做四有新人。
二)活动体验
在这一教育环节我们以“尊重”、“关爱”“分享”为关键词设计系列教育活动。 尊师重教是中华传统美德,教师之所以值得尊敬,是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美好的心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造就着祖国需要的人才;教师是人梯,把学生逐步引入知识的宝库、思想的殿堂和科学的高峰。教师是春蚕、红烛,为国家和民族的昌盛耗尽心血。今天我们强调尊师,首先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但是我们在强调尊师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师重教不等于师道尊严。调查中为什么学生对教师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就是因为部分教师还没有放下教师的架子,总是高高在上,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未成年人。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微笑献给学生,把欢乐和自由还给学生,把成功的喜悦带给学生。为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关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围绕相互尊重这一教育主题,设计了如下活动: 1、 在教师中征集“我最欣赏的教育格言”。以期刊的形式编发给教师,让教师们互相学习、
交流、互相勉励,从优秀的教育格言中汲取养料和智慧,加速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以泽益于学生健康成长。 2、“老师----我有话对你说”活动
开展“假如我是老师”的征文活动;对教师形象的评价活动,在活动中从教师的衣着、言谈、教学方式等方面向学生展开了调查,从反馈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学生们对老师敬而远之的原因:
a. b. c.
教师的育人观念有待更新。 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有待加强。
学生与教师平等、融洽相互的人际观,需进一步明确。
3、“我们一起走过”记一件师生之间在教育教学及各种活动中难忘的事。 让学生体验教师的苦与乐。让教师体验学生的纯真与可爱。
仁爱,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孔子说,“仁者爱人”仁的根本在于爱人、爱民,这是人性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分界线。仁爱包括善良、仁慈、人道、利他主义等,其核心内容就是对人同情、关怀、爱护和帮助。而这种仁爱之心,对当今的中学生来说是十分缺乏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在交往中,真正意义上的互助互爱,互相关心不够。为此,我们开展了“播种友谊 团结共进”系列活动,如“重阳节登山”、“做个快乐的少年”、“撒播友谊的种子”、“拥有一个快乐的集体”、“团结是飞向成功的翅膀”、“让我们携手前进”等。
实用文档
中国传统家庭是以孝悌来维系的。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孝道”,认为“忠臣必出孝悌之家”。几千年来,孝敬父母思想陶冶了许多杰出人物,熏陶着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父母给以了我们自然的生命,也给以了我们社会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在孕育、哺育、养育和教育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都经历过千心万苦甚至种种磨难。古彦语说得好:“谁言
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和报答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但我们的孩子往往既无孝敬父母之心,也无顺从父母教诲之意,甚至对父母的教育抵触很大。是孩子不理解父母?还是父母不了解孩子?为进一步加强亲子沟通,我们设计了“小鬼当家”教育活动。 每年的寒暑假,我们在学生中开展当好父母的好帮手活动 ,并把当家体会记录下来进行交;我们还以“如何与孩子交流”为题进行系列家长学校讲座,并进行了家教论文的再机征辑和评选活动,将优秀的家教论文汇编成册,作为家长学校的学习交流材料,让家长们共同探讨走进孩子心灵的佳法良方。
三)感悟践行
如果说没有认识的教育是缺乏理性和说服力的教育,没有活动体验的教育是缺乏感情基础的教育,那么没有感悟践行的教育则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因此在这一教育环节,我们主要是在学生明理、体验的同时进行感悟,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做人准则并附注行动。如:开展“献心”系列活动
1.对社会献爱心
a.2002年向社会捐款2290元,衣物1000件,到敬老院、福利院、社区做好事做宣传共376次。
b.在和安徽老区金寨县铁冲乡中学的手拉手活动中,我们的学生把省下的零用钱,用来买了几百件学习用品,送到了老区同学的手中。每年捐款4千多元,捐物数千件,资助20位贫困生完成初中或高中学业。
c.利用节假日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给老人过生日,为他们表演节目。到社会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孩子,并给他们带去礼物。
d.全校为南京市骨髓库捐款
e.校红十字会会员上街进行义务宣传。 2.对同学献关心
a.在学习中,我校各班都建有一帮一的对子,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竞赛”充分体现各班不同的学习氛围和班级特色。
b.在生活上,我校开展了“有困难来找我吧”!的主题班会。班会上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成长过程中常常出现的疑惑,同学们开展讨论,场面非常热烈,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心中积存很久的疑虑被打消了,在诚恳的氛围里,同学之间的友情加深了。
c.我校的广播站常常收到很多情节感人的文章,以表达对某位同学帮助的感激之情。他们会在适当的时间、配上抒情的音乐,把文章读给大家听。这样的行为使得我校乐于助的氛围越来越浓。
d.由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发起,全校师生参加的资助家庭困难和生重病学生
实用文档
的活动,两次捐款达万元。
3.对集体献热心
a.开展“我为学校献计献策”、“我为班级献计献策”的活动。
b.“校园卫士”活动:设立“学生护校岗”和“校园卫士志愿者”队伍,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校园卫士志愿者”们从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和校园环境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午,他们集体清理校园死角,课间和课后他们分散在校园的各处,维护校园的清洁卫生。通过他们的努力,学生们不再在校园内乱吃零食,乱丢果皮纸屑;通过他们的努力,同学们建立了团结、爱校的情感。而优秀“校园卫士”的评选与表彰,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做校园主人的光荣与责任。
c.利用每周三下午开展“红领巾爱校劳动”,主动打扫校园死角。 开展“共同分享” 系列亲子活动
1.在每年的3·8节,要求孩子帮助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求妈妈给孩子讲一讲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还邀请母亲和孩子一起参加庆三八的主题班会
2.在父亲节、母亲节时要孩子们亲手做一份礼物送给父母,要求父母就孩子的生活问题做一次谈心。
3.寒暑假,我们要求学生当好父母的好帮手,争做邻里好少年,并将表现情况如实填表上交学校。
4.在6·1节、五·四青年节时,请父母给孩子写一封信,表达对孩子的无限深情和殷切期望。
5.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表彰大会和艺术节汇报演出,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共享成功的喜悦。
开展“诚信伴我行”活动
1.诚信大家谈。用晨会、班会开展教师谈诚信、家长谈诚信、学生谈诚信活动。 2.学校家委会以家长和孩子互讲诚信为题致全校家长一封信。
3.设立诚信考场。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学校均设立诚信考场。入做诚信考场须以班级为单位向学生处提出申请,批准后全班在周一升旗仪式上向全体学生宣誓方可入做诚信考场参加考试。我们借助这一形式,注重了过程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2004年7月 至2004年9月 总结、揭题
撰写揭题报告
五、
课题的成果与成效
1、 尊重、关爱、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