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中小学写作教学,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作文教学课程,没有建立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又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同时习作和阅读、生活整合不够等原因,所以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而且以应试为目的、以教师经验为主的传统课堂,使相当多的学生感觉“作文难下笔,无话可写”等,作文成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个突出难点。
归纳起来,小学作文课的教学暴露出如下“三轻三重”的问题: (一)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作文教学只强调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范文学习写作知识,并没有培养习作中真正需要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等等。 (二)重“外在输入”轻“内在兴趣激发”
作文(习作)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和教学需要,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内在对写作的需求。 (三)重“单篇深挖”,轻“系统建构”
教师大多以读写结合,范文引路等方式进行习作训练,深入挖掘单元内课文蕴藏的写作资源,但是并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作文写作序列”,没有有意识梳理出作文训练体系。
针对语文作文教学的大头——“记叙文”,我们该如何来解决上述问题呢?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大背景下,我们将思维导图引入小学中高段叙事性记叙文习作(作文)课堂。
二、思维导图辅助写作研究的意义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思维导图专家东尼·博赞于 19 世纪 60 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组织性思维工具。
(一)直观形象的“思维导图”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我们知道,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形象的、直观的、具体的事物要比抽象的语言容易记得多,所以将“思维导图”运用在习作中可以让学生乐于写作。 (二)“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想象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符号运用于思维导图中,在突出中心主题词的基础上,它的图表的无限延伸性还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无限联想,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三)“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结构性思维
思维导图的结构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图形。它往往是从一个点或者一个关键词人手,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扩散开来,最后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不断延伸的脉络结构图。
这对于对训练学生结构化思维,紧扣主题进行思考大有裨益。
(四) “思维导图”教学巩固学生习作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写“真”作文
思维导图给予人的思维最大的灵活性、开放性。这些特性促使师生、生生间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中可以激发求异思维,使大家能从不同角度、不
1
同层面思考同一个问题。思维导图工具介入作文课堂,学生自然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能最大可能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愿望构思具有“独创性”的作文。
鉴于此,我们在思维导图辅助写作方面做了许多的实践研究。 二、 思维导图在叙事性记叙文中的研究实践
本章通过教学实践,对思维导图在促单元作文整合、单篇作文谋篇布局、细节构思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每个章节都围绕教学案例、教案设计进行探讨。
(一)基于作文目标体系,促单元作文教学整合 首先为了避免一叶障目,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工具系统梳理了各册作文教学目标,同时我们深入到每一册的各个单元习作教学目标中也会发现中间存在一种必然的递进的关系。
我们以“北师大版语文第8册各单元习作训练”为例,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针对记叙文占了政策教材将近三分之二的情况,我们进行细致分析,这些作文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类练习,以节约习作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将四单元与六单元作文可以进行统整教学,因为《()的手》与《()的眼睛》都是抓住人物身上的典型特征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迄今为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非常新颖的写作切入方式:以典型的局部特征来塑造人物形象。同时在这两个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