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画面来看又有什么区别呢?(平视角度会呈现前后遮挡的关系,而俯视角度视野更加广阔一些,呈现的是景物的整体布局。)
(3)示范引导 第二课时 (三)、自由创作
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
出示作业要求:a.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b.注意线条要疏密得当,画面要有层次。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小结
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抒热烈情怀。
二、教学重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理解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
三、教学难点灵活自如的表现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绘画的步骤,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再说一下绘画步骤呢? a.构图 b.景物的摆放。 c.细节的刻画。 二)、欣赏线描风景作品,同时思考如何创作。 三)自由创作
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
出示作业要求:a.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b.注意线条疏密得当,画面要有层次。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小结
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三课 遥远的地平线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2.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3.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 2、学生准备:油画棒、黑色水性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直观感知 导入课题
通过一张图片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基本的透视变化。
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同?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
(小结):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遥远的地平线)
二、观察分析 了解变化
1.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种有趣的透视规律。 小结: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
2.说一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变化?
三、 尝试练习 掌握画法
第二课时
1.让学生了解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 2.在探究练习中让发现透视规律,并能运用透视规律来解决画面物体的前后空间关系
四、 教师示范拓展思维
1.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画面近大远小的排列方法。 2.教师示范让学生更加明白画面的主次关系。 五、 学生创作 注意:
1、主体物要有近大远小的变化并且重复排列在画面中 2、情境添加简洁有趣
3、颜色要有对比,近处的鲜明,远处的灰暗
第四课 壶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壶,提高其泥塑技能和立体造型能力。
2、教师使学生了解壶的历史文化及造型特点,感受中国传统壶文化的精髓。
教学重点:学习用盘泥条的方式制作壶。 教学难点:壶的造型和连接地方的粘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壶向学生展示。 二、分析结构 掌握壶形
1、课件展示多张壶的实物图片。
2、学生讨论:茶壶有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 3、教师归纳总结:一般壶简单分为嘴、把、盖、身筒、底,每部分可长可短、可方可圆、可曲可直、可以是规则几何形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实物造型,但嘴、把、盖一般是高度位置持平的,都具备“雅”、“朴”、“简”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三、尝试体验 探讨研究
1、参观了解制壶的各种方法和各道工序。(课件展示) 2、师生合作总结制作方法和步骤: (1)压泥板,做壶底,要求平整;
(2)搓泥条,盘壶身,内收内盘,外开外盘; (3)围泥板,做壶嘴,身筒穿个口子; (4)制泥条,做壶把,连接需牢固; (5)捏泥块,做壶盖,大小要合适;
(6)装饰整理,可粘贴泥块,可雕刻,也可糊平外表。 四、设计构思 创作表现
1、指导学生设计壶形草图,要求美观大方,比例协调,装饰简洁美观。 2、两人为一组,分工有合作制作一把茶壶。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
五、观摩交流 互相评析 1、学生互评 2、教师点评 六、课后拓展 作业布置
1、倾听分析紫砂壶的历史、工艺、造型、材质、功能。 2、将作品上釉烧制,教师统一收藏、展览。
第五课 瓶花与水果(1)
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的画叫铅笔淡彩画,并掌握其画的步骤方与法。 2.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与法,进行绘画表现。 3.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或写生练习。
4.能敏锐地观察到物象之间的色彩差异,产生运用色彩语言表现对象的愿望。
5.感受瓶花与水果的形、色之美,领悟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搜索瓶花与水果的图片进行欣赏并分析(可以找一些黄铁山、冯晓阳杨云龙等画家的作品),找出瓶花与水果上的色彩造型。
2.让学生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法。
3.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
课前准备
电脑、图片、有关资料 学习过程 活动 第一课时
一、展示部分瓶花与水果图(情境导入,带学生走向大自然,闻闻大自然的气息)
1.师:老师叫你们回去找一些瓶花与水果的图及资料,有谁找到了? 生1:让我展示我找到的瓶花与水果的图给大家看。(体现学生的课前准备充分)
2.教师通过学生搜索出来的众多瓶花与水果图,让学生都快速浏览了一遍,然后抽其中一幅出来, 铅笔淡彩画:让学生就看着的图说一下体会,大部分学生都说:非常的美。(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审美能力)
3.小结并揭示课题。
二、设疑展示作品,动手尝试。 1.师:有些同学回去有预习过,哪个同学可以说一下我们这一课书中所展示的画家有谁呢?
现在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其中的一位吧。其他的呢,相信大家在家也搜索来认识过了吧。教师简单介绍一下黄铁山画家
2.欣赏黄铁山的另一幅瓶花,让学生说说色彩的特点。
3.课件展示本课书中黄铁山的瓶花《水仙》与冯晓阳的《瓶花与水果》,让学生提出自己觉得难以解决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让学生谈论、对比。(培养观察能力及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两幅画区别在哪呢?
接下来学生接二连三提出问题:怎样画出物体的明暗关系呢?花朵太复杂了,怎样表现?怎样调准色彩?
4.教师小结学生的问题,让学生看着画,讲解了铅笔淡彩画的作画步骤,说明注意事项,启迪学生如何一步一步来进行。然后让学生动手亲自尝试。(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自主选取临习的作品,用铅笔框取临习的那个部分。让学生
说出意图,教师提出建议并作指导。
第二课时
三、学生作品欣赏。教师给予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不同好评。(激发创作热情)
四、通过学生的作品比较,教师小结须要注意的细节问题:物体暗皴线不宜太密,明暗转折关系随形体结构而变化,避免画成被刀割成黑白两块现象。设色基本采用平涂,避免反复涂抹使颜色灰暗,需要添深色时,色彩衔接要自然。
五、小结步骤与方法。
第五课 瓶花与水果(2) 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的画叫铅笔淡彩画,并掌握其画的步骤方与法。 2.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与法,进行绘画表现。 3.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或写生练习。
4.能敏锐地观察到物象之间的色彩差异,产生运用色彩语言表现对象的愿望。
5.感受瓶花与水果的形、色之美,领悟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搜索瓶花与水果的图片进行欣赏并分析(可以找一些黄铁山、冯晓阳杨云龙等画家的作品),找出瓶花与水果上的色彩造型。
2、让学生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法。
3、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
课前准备
电脑、图片、有关资料 学习过程 第三课时
一、欣赏相关的瓶花与水果静物画(培养审美能力)
这些静物画与杨云龙《静物》水彩中的水果着色有着相同的地方,都要区分明暗色调。边欣赏边让学生讨论画的表现手法及作画方法。
二、课件出示画家杨云龙的作品《静物》,进行知识抢答。(培养观察能力) 色彩知识
1.请仔细辨析图中哪处采用了干画法?哪处采用了湿画法? 2.在原画中提取小果子放大,这个小果子用了哪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分别画在哪个部分? 工具使用知识
3.出示名家水彩画作品的三个局部,辨析连线,这几处用的是哪种笔?为什么这么用?(扁头笔作大面积铺色,圆头笔画浑厚的点和粗线,尖头笔画细线) 区分扁头笔和尖头笔:
三、尝试设色,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1.观察分析实物的基本色相。
2.学生掌握干、湿画法,任选一种方法尝试设色。 3.教师在每组中选出一张最好的作品,进行比较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