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一辩辩词

反方一辩辩词: 主席好,对方辩友好!感谢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了学术明星的走红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结合的胜利,但是利弊相较而言的话,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是将学术娱乐化、庸俗化,使严谨的学术被戏说、被商业化,对于学术发展无疑是弊大于利。

首先让我们从学者的角度加以分析。学者有三大特性,其一是严肃性。做学问是严肃的事情必须具有严肃的态度。学术明星化,为了迎合大众,把严肃的学术变为“时尚史学”,标新立异。诸葛亮唱空城计,你非得说他唱卡拉OK啊?诸葛亮在那儿隐居,你非得说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时髦语言掺进史学中,就是一种庸俗化,对于学术的发展岂不是弊大于利?其二是长期性。钻研一门学问或者从中取得一定的成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充满了\质疑——研究——结论——再质疑\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学者明星化\很明显就是把这一种\长期性工作\修饰成了\短期性的效益\,对于学术的发展岂不是弊大于利?其三是团队性。几乎所有的学术成功背后都有一个团队的努力。而\学者明星化\往往是突出个人,忽略集体,结果总会造成公众对于个人的崇拜,而忽视了个人背后的集体。正所谓“一人出色万众失色”,限制学术发展。大众接受的不是学术而是非理性的追捧,对于学术的发展岂不是弊大于利? 其次让我们从明星的角度加以分析。第一、娱乐性。《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也曾透露,不少主讲人逐渐悟出,在电视上讲课和在学校讲课完全不同。在电视上讲课就像说单口相声,学术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有娱乐精神。听《百家讲坛》,就是听一个故事,听一个开心,而在大学课堂里仅仅一个故事和开心就够了吗?很多学问是要静下心来思考的,无论讲还是听,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第二,短期性。很多明星都是昙花一现。事实上,正面或者花边的新闻,只是宣传手段的区别,炒作境界的高低,不能掩盖明星需要吸引眼球的本质。而这点恰恰又是和做学术矛盾的。第三,个性。要出名就要有个性,长得天仙漂亮,是个性。丑到令人发指也是个性。这样的浮躁和做学问能划做等号么?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假设\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那么这个现象必然愈演愈烈。那么\学者\的\三个性\同\明星\的\二个性\的矛盾必然越来越突出。这会导致社会性的恶性循环。而一旦认可弊大于利,把么人们对待学者和明星的态度就会更加的理性,心态会更加的客观,更加包容,两者会回归到各自的领域正常发展,整个社会的浮躁风气也会有所收敛,这对于社会的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和肯定意义的。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对于学术发展弊大于利。

可供参考:

1. 演绎史学的错误会误导大众

上海评论家葛红兵在著名的人文网站天涯社区发表了《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一文,引发了很大反响。葛红兵如是说:易中天《品三国》,实际不是品,是嚼,而且是混嚼。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混起来,正着混、反着混,这样讲课,是有些问题的。更主要的问题是,他对三国的品,品了微言,讲了细节,但没有阐发“大义”———合乎我们这个时代的有时代气息的“大义”,品三国,如果只讲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君臣之间的背叛,兄弟之间的杀戮,国与国之间血腥争夺,那就没有什么意思。其实品三国,应该是品一点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中国人的忠义观念,应该品出一点天、地、人、神的大义来,应该有反思,有批判,有褒扬。否则品的只不过是那个勾心斗角的智慧,那个对人的角力的崇拜??这样的三国,能给读者什么呢?只能是把中国人庸俗化,把政治庸俗化,把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庸俗化。

2.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李治亭则认为,史学运用中有几种错误倾向:史学商业化,为了迎合大众,把严肃史学变为“时尚史学”,标新立异,贩卖假货。 他觉得:“热是热了,但纯粹是文字游戏,品位低下,简直是媚俗之作!诸葛亮唱空城计,你非得说他唱卡

拉OK啊?诸葛亮在那儿隐居,你非得说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啊?这么说话没有任何意义啊!把时髦语言掺进史学中,就是一种低俗化!”

3.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再去翻书实在是件苦差事,但如果有人把可读的替你找好了,还领着你读,把书里枯燥的东西掰开揉碎了,还加上调料再喂给你吃,那还不好吗?但前提是吃的东西必须是健康有营养的.

4.明星化不适合学术研究,更不用普及。1、出发点根本不是学术普及,2、一人出色万众失色,限制学术发展了大众接受的不是学术而是非理性的追捧。

5.学者在通过电视媒介进行文化普及的过程中,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不应一味迎合观众、迎合市场,更不能讲述未经学术和实践检验过的知识;作为电视媒体,不能只注重满足观众猎奇心理,为了提高收视率,过多选择权术谋略、宫廷争斗、稗官野史、揭私探秘等方面的内容。学科领域可以更广泛,角度选择可以更多样,从而能给公众展现更科学化、立体化的思想与知识谱系;作为观众,则应注意在学习中提高,不要迷信盲从专家学者的一家之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专家、媒体、大众在文化知识交流沟通方面的良性互动。 6.他们一个不小心,就从“布衣学者”变成了日进斗金的“明星”。面对这些大红大紫的学者,同时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人们在发问:他们到底是明星,还是学者?

7. 不难发现,专家们如果正儿八经在那儿讲述学术报告,很难吸引这么多听众的兴趣,他们是走了一条“戏说”与“正说”的中间路线而发红,关键是在讲法上的“娱乐性”。从节目形态看,学者明星更像是在表演,他们手舞足蹈,加上故事技巧、悬念设计,在“文化”马甲的包裹下征服了观众。

8.有人认为有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才有利于学问的传播,但前提是不能丢失学者的性质及风范。学者明星化的背后,到底是一种文化审视?还是文化媚俗? 9.目前,历史故事里的帝王意识、权术谋略、宫廷争斗、揭私探秘乃至明哲保身的庸俗哲学,在电视荧屏上得到大肆张扬。所谓的“百家讲坛”似乎成了“俗家讲坛”或者说“通俗演义”更准确。《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也曾透露,不少主讲人刚上节目都不合要求,经过培训后,他们逐渐悟出,在电视上讲课和在学校讲课完全不同。在电视上讲课就像说单口相声,三五分钟就要抖个包袱,学术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有娱乐精神。《百家讲坛》的娱乐化倾向,肯定不能把节目定位于学术讲座。因为这些节目的重心在演讲技巧,而不是学术分量,主讲人是名人但不是专家,如果钱钟书先生上这类节目,肯定“见光死”。 10.听《百家讲坛》,就是听一个故事,听一个开心,而在大学课堂里仅仅一个故事和开心就够了吗?很多学问是要静下心来思考的,无论讲还是听,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有时还是很痛苦的过程。

11.随着电视传媒业的飞速发展,现代传媒正制造着一个巨大的世俗神话,电视明星成为受众共同的精神“图腾”。然而,许多观众在获得电视娱乐化的满足之后,却是更加严重的心灵空洞化和无聊化。为了掩饰这一内在的空洞,娱乐神话则需要通过更具吸引力和迷幻感的产品来维持,以外部的信念狂热,掩盖着内在空洞的事实。对于电视文化形成强烈心理依赖,催生出偶像崇拜的意志迷狂。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对依赖媒介生存的电视知识分子曾提出过批评,他认为,“电视不利于表达思想,它必须在‘固有思维’的轨道上运作”,“他们借助电视对于公众的号召力,利用大众对专业领域的缺乏了解,赢得他们难以在专业领域得到的认可。”

12.“学者明星化”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隐藏在“学者明星化”背后的问题,如“知识阶层市侩化”,即学者明星屈从于商业模式迎合并制造一些虚假的大众文化需求。本来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不应只停留在书架上、故纸堆里,也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利。在与大众对话的同时,也应接受民众的审视与评判,学术才更有生命力。反过来说,整个社会大众学术文化素养的提高,也才会更好地推动学术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让学术走向大众也是一种

潮流,但在这股潮流中,一些传统文化在所谓的“普及”中早已面目全非,一些学者对文化的态度是“玩味”、“猎奇”,而不是审视。不少学者明星正越来越多地具备和娱乐明星一样的特征:出入媒体机构,到处演讲,出书、签名售书,担任各种社会职务,而学术含量越来越低,有时甚至打着文化的幌子追名逐利,误导大众。

13.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学者、媒体、大众之间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在文化失范的状态下,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日趋功利、浮躁,媒体把准这个“脉”并投其所好,把学者媚俗化无限放大,逐步“恶性循环”,而把符合时代进步的历史观、价值观抛到九霄云外。如此看来,要避免“娱乐至死”,防范“学术泡沫”,首要的就是力戒浮躁。学者无论是冷坐书斋还是走向大众,关键要做好真正的学问,给公众展现更科学化、立体化的思想与知识谱系,拒绝“学术失身”与“学术泡沫”;大众也不应以“娱乐精神”作为自己接受文化的惟一标准;而媒体,最重要的是如何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坚守正确的文化导向,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市场与消费。

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结辩 谢谢主席!

首先我来反驳对方辩友在辩论中的错误观点: 对方辩友将明星误解成娱乐明星,以对娱乐明星持有的怀疑态度进行了整场比赛,而“明星”是一个中性词。明星以他们为人熟知的特点,因为大家的猎奇心理,自然会受到各界的关注,这与明星化现象无关,而这恰恰能使学者在社会监督下更加严于律己;

面对普通大众,学者不可能传授给我们深奥的学术性内容,而是学术思想、文化,充其量是学术的皮毛,而这些正是我们这些缺乏传统文化滋养的当代人所能够也是应当接受的,而学者之所以是学者,必然是做了长时间的冷板凳,干出了学术成果的,因此普及质量不是问题,即使有,也只是个别只求名利,没有实学的假学者的问题,而他们显然无法比真学者对社会的影响更积极,这里对方辩友企图说明少数人的影响不一定小,这一点我们承认,但在与多数人的影响相比之下,这种影响又算得了什么呢?

对方辩友认为学者不搞学术研究,是对人才的浪费,然而,就好比为一个病人做手术,是让专家做好,还是让一个实习医生做好呢?自然是更专业的人。因为他们更能应用于专业相关的知识,何况,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有必要让一部分学者走出书斋,推广他们的学术文化,努力创造一个学术文化素养的氛围,从而更好地推动学术的发展;

学者的品质会因媒体而被一点点蚕食吗?我们承认确实有一部分明星学者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但就像学术腐败,这与明星化无关吧,但它依然存在,这又怎么解释?这是他们自身的缺陷在作祟,没有良好品质的人不管成不成明星,这种坏品行迟早会暴露他们;

对方还认为,不够优秀的学者成为明星,会引起同行的嫉妒和效仿,甚至说转移学术界的工作重心,但是人各有所长,只有一部分人有能力把话说清楚,还让听众爱听,而且,我们都不是学者,不应对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主观臆断,我方倒认为明星化激励了更多真正的学者潜心研究,以让大众知道他们的成果呢?

那么,学者明星化后由种种原因无法继续搞学术,是否荒废了学者的本职呢?当然不是。学者已经有学术成果,由学者的定义,那么他们的学者身份不再改变,而明星化过程中,学者的任务就是普及文化而不再是研究,而且对方也认为,明星学者往往不是学者中最优秀的,能写能说者终究是少数,不会对学术的发展有减慢作用,因此这算不上弊端; 即使是学者个人有一定的牺牲,明星化后有学者想回归,但我们今天的辩论标准是对社会的

影响而非个人。下面我来重申我方观点:

学者明星化过程中普及了文化,提升了社会大众的文化素养,让大众窥见了学术的形态,使学术不再神秘,实现了学者更高的自身价值,这是普通的学者著书立说和学术交流所无法做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学者都应明星化,因为人应尽其才;

学者明星化推动了社会各产业的发展:文化上更容易产生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学术繁荣,也让一些学者走出狭小的书房,宣传自己的思想;经济上能推动传媒产业、印刷业的发展,虽然个别学者可能因自身禁不住诱惑掉进利益的深渊,但这一点对个人的弊端显然无法与社会发展的益处相提并论,请对方辩友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啊;

学者明星化顺应了历史潮流:历史不拒绝普及,学术也不应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历史证明,一个文化素养高的民族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对祖国家乡的归属感、认同感。比如列强入侵、日本侵华多少中华儿女正是因为受革命思想的感染而毅然保家卫国?同样的道理,今天的我们更多的接受学术思想和文化,就更能充实自己,吸收经验,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而学者明星化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纵有一点弊端,放在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有理由坚信: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很荣幸今天在此与对方辩友和大家一起探讨“学者明星化”的利弊问题。我方的观点是学者明星化弊大于利。明星学者分为两类,A类是钱学森、袁隆平等在自身领域取得重大学术成就推动学术发展而被大众所熟知的明星学者;B类是类似易中天、于丹通过媒体的宣传、包装打造的明星学者。对于A类而言,其好处是毫无疑问的,它包含的意思是一个学者在自身领域取得顶尖成就被大家认可是利大还是弊大,但这是显而易见,毫无讨论意义的。学者明星化是一个是时事性命题,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是B类学者明星化的利弊问题。现在让我们来明晰几个概念:学者,是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学术和传播学术知识。明星是指通过现代媒体参与较多的社会活动被社会、大众所熟知的人。学者要成为明星学者要通过媒体的宣传、包装,有纵多的粉丝、支持者,有一定的出镜率这三个标准来体现。学者明星化是指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通过媒体的包装,为吸引大众的关注而涉足超出其本职工作范围的一种趋势。学者明星化无疑会给学者带来名利双收,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的利处,但是综合学者、大众、社会效应三方面考虑我方坚持认为学者明星化弊大于利。

首先,对于学者而言,明星化阻碍其自我的提升。一方面,学者们在其正当工作范畴之外的曝光率不断增涨,私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何谈静下心来做学问;另一方面,明星化要求学者有一定的出镜率,这势必会导致其用于学术研究的时间、精力的大大缩减,心态失衡,难以冷静等,随之将给他们的本职工作——学术研究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其次,对于大众而言,当大众的社会期待与学者的行为不符时,势必导致广泛的不利影响。电视是“大众”传媒,不是大学课堂,也不是社科院,它的性质要求学术在传播过程中有一个通俗的、娱乐化、大众化的必然形式,一方面,学者明星化破坏了学术严谨性。在电视上讲课就像单口相声,娱乐性为主导,而将学术性次要,这对于求真求实的严谨学术的传播无疑是充满弊端的。另一方面,学者明星化会导致对学者的高度崇拜,进而使一些充满强烈个人主义色彩,极具争议似是而非的观点被奉为真理。如今大众逐渐抛弃了潜心专研经典书籍、课堂文化、学术讲座而热衷于快餐式的学术文化,如此粗糙的、没有深度、营养不良的、以娱乐为主导的快餐文化,大众难道不会消化不良吗!

再次,对于社会效应而言, 学术是严谨的,如此娱乐化势必导致社会的轻浮之风。当越来越多学者不再乐于静下心来做学问,而是热衷于出现在大众的眼前,出席各种商业活动,凭

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娱乐大众,追逐名利时,我不得不为学术发展倍感揪心啊!

最后,我方强调,每个人、每种职业,只有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保证自己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地发展和运作。明星化学者的过分越位,必将使社会不和谐,带来许多弊病,造成不良后果。而这些后果,足可以掩盖其所能带来的益处。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学者明星化,弊大于利。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