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贤贤易色
作者:段慧明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7期
摘 要:对《论语》中“贤贤易色”的理解,古今学者多有分歧,以杨伯峻先生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贤贤易色”即“尊敬贤者,轻视美色”,以王念孙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贤贤易色”即“以贤为贤,将对美色的渴慕热望,更易为对贤人的渴望热慕”。本文通过出土文献帛书《五行》与《孔子诗论》中对《关雎》的阐释提供的相关线索进行论述,结合新的语法成果,认为“贤贤易色”应该理解为“应该解释为以贤为贤,改易颜色。”。 关键词:贤贤易色;五行;关雎;以色喻于礼
作者简介:段慧明(1990.11-),男,汉族,河北邢台人,武汉大学文学院古籍所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2 《论语·学而第一》: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此条目是《论语》中子夏关于一个人待人接物恰当方法的论述。对句中“贤贤易色”的理解,古今学者观點多有分歧,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讨论,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新材料,力图作出令人信服的疏证。 一、古今学者对“贤贤易色”释义
贤贤,与“亲亲”、“长长”句式一致,“于人之贤者贤之”。古今学者无异议。“易”字的解释大致有三家: 1、更易。
三国时魏人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承袭孔说并作进一步发挥:“凡人之情莫不好色重于好贤,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于贤,则此人便是贤于贤者,故云‘贤贤易色’也。”至南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承袭其说法:“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轻略、易怠。
清代学者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引《汉书·李寻传》颜师古注:“贤贤,尊上贤人。易色,轻略于色,不贵之也”,他同时引《公羊》文十二年《传》:“俾君子易怠”为佐证,何休注:“易怠,犹轻惰也。”[1]证“易”有轻略、易怠之义。承袭其观点的,有今人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和其孙杨逢彬先生《论语新注新译》:“尊敬贤者,轻视美色。” 3、如、好像。
王念孙《广雅疏证》:《论语》“贤贤易色”,易者,如也。犹言好德如好色也。 综上所述,对“贤贤易色”的理解主要观点有二:以皇侃、颜师古、朱熹、刘宝楠、杨伯峻、杨逢彬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贤贤易色”即:尊敬贤者,轻视美色。另一派则以孔安国、王念孙为代表,认为“贤贤易色”即以贤为贤,将对美色的渴慕热望,更易为对贤人的渴望热慕。 由此可见,对“贤贤易色”阐释不同的关键点在“好色”与“尊贤”是否对立,即是要尊贤抑色,还是不抑。
二、从出土文献梳理好“德”与好“色”关系
在先秦早期儒家观念中,情欲(外在“色”)与礼(德、贤贤)是否冲突?
出土文献帛书《五行》与《孔子诗论》中对《关雎》的阐释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线索。 1、帛书《五行》对“德”与“色”的探讨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帛书《五行》。帛书《五行》篇提供了战国时代儒家伦理学的新材料,展示了一个颇为完整、严密的伦理道德修养的体系,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2]
帛书《五行》的29章是对《关雎》一诗进行的分析,对“色”与“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我们理解“贤贤”(“好德”)与“易色”(“好色”)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