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之景物形象教案

诗词鉴赏之景物形象

教学目标

1.复习鉴赏景物形象(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 2.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3.提高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刻画景物形象的方法。 2.景物形象比较题型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应该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情感。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二、景物形象方法与技巧 (一)题型一:意象型

1. (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解析:句中意象不难找出,注意句子中的名词;需要注意的是,意象体现出的不同氛围特点。艺术效果的分析,要通过对比首联与颔联意象“细”“微”与“阔”“大”的不同特点,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来完成。

答案: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渺小脆弱;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

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2.(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诗歌前三联具体描写的景物。“雨”是

《诗歌鉴赏复习之景物形象》第 1 页 共 8 页

整体的环境特征,因此应该抓住雨后的景点,如首联写了“九陌”,即道路;颔联写了“紫烟”和“晴日”;颈联写的主要景象是“花”和“柳”。然后结合相关诗句用简洁的语言对各个景象的特点加以分析概括,如首联写雨后路上尘土涤净;颔联写紫烟逐渐散去,雨后天晴,丽日当空;颈联写红花沾了雨水,翠绿的柳条轻拂马鞍等。题干只问描写了哪些景象,不涉及写景的技巧,因此考生简要概括即可。

答案: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解题指津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指出诗中意象的含义?

(3)诗人是借助哪些意象表现情感的?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的图景。要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一要忠于原诗,二要力求优美。 第二步,用一句话概括画面内容,即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一幅什么特点的画面。 第三步,概括景物的氛围特点。 即时训练

1.(2017?广东清远高三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 家 [元]刘因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解析:抓住前两句的主要意象马、水、霞,袖、风、花等,分析诗句内容,然后描绘出景象特点。诗人乘醉在清清溪水间信马由缰,马蹄踏水,倒映水中的明霞散乱了。花树葱茏绽放,花儿随风落下,沾在诗人的衣袖之上。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原诗句分析,意象不能缺少。

答案:描写了诗人醉酒而行,马踏溪水,踏碎了倒映在水中的霞光;穿花而过,林花随风飘落衣袖的景象。

(2)诗人“怪见”溪童出门望人,这个“怪”如何翻译?说说这个“怪”和最后一句之间的关联。 解析: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分析其思想感情,并借助题目和诗句内容分析“怪”,诗人对溪童出门张望客人感到奇怪,他们怎么知道客人来呢?原来是喜鹊在我来之前就报了信。民间有贵客临门,喜鹊会在门口鸣叫之说,由此推断。

答案:①“怪”是“感到奇怪”的意思。②关联:对溪童出门张望客人来了感到奇怪,溪童怎么知道客人来了呢?最后一句释疑:原来是喜鹊先报了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一剪梅 刘克庄

小序: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②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③。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元:通“原”。③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束缊宵行十里强”,紧扣小序中“夜”字,写出夜行之景。“束缊”指用乱麻捆起来,做成照明的火把。

《诗歌鉴赏复习之景物形象》第 2 页 共 8 页

B.刘郎:指作者自己。唐代刘禹锡多次被贬,自称“刘郎”,此处借此称谓暗指个人身世。 C.“酒酣耳热说文章”,作者与朋友畅谈文章却不话别,表现了作者对离愁的刻意回避。 D.“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的王迈鼓掌大笑,与作者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 E.全词语极夸张,情极大胆,豪爽、超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

解析:CD C项,“表现了作者对离愁的刻意回避”错误。酒宴上词人与友人把酒畅谈应是意趣相投、兴之所至,并无刻意回避别情之意;D项,“旁观拍手笑疏狂”是指旁边有人听作者与王迈高谈阔论而拍掌笑话他们的狂态。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词句分析。

解析: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告别词,把一次与友人的饯别,写得形象生动,有人物的活动,有情节的发展,作答时可理顺“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发展”,根据情节的不同,结合具体内容揣摩词人情感的变化。

答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始而愁苦,继而欣喜,最后慷慨奔放的情感变化。词人屡次遭贬,今又夜赴广东,天寒地冻夜路难行,自然心生愁苦;继而遇友人相送,更能把酒畅谈,词人深感欣喜;最后,词人的欣喜之情在狂放不羁的情态之中,发展到顶峰,即使旁人不解议论,词人也睥睨世俗、纵情任性。

3.(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问题: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2分)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1分)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1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 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问: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明确: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二)题型二:意象型

1.(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阁 夜① 杜 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 ①该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写了哪些内容?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解析:答题时先简要描述意象,然后概括意境,注意杜甫诗歌意境的特征:悲壮雄浑。

答案: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和号角声在空中回荡,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丽的三峡夜景,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

2.(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月 圆①

《诗歌鉴赏复习之景物形象》第 3 页 共 8 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