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一
恩格斯在《起源》这本书描绘了家庭的发展过程,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
在血缘家庭中,每一辈人是一个婚姻集团,比如一辈人中的男女都互为夫妻,没有固定的婚姻关系;经过自然选择,在智力和体力上血缘家庭不如没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进而淘汰了近亲结婚,也就产生了普那路亚家庭-群婚的最高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妇女占氏族的主导地位。
对偶制家庭是群婚发展到专偶制家庭的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大量财富逐渐集中于男子之手,而且这种财富必须传给这一男子的子女。 为此,形成了专偶制家庭。
在专偶制家庭中,男子要养家糊口,没时间处理家务,因此男子需要一个贤内助,而女子地位低,难以养活自己,因此需要一个丈夫,双方或多方组建了家庭,形式有一夫一妻或多妻,当然也有特例,如西藏的多夫一妻。
在恩格斯看来,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社会延续。
男性统治,以父系然后以父权制的形式,仅仅是在有财产的男子与无财产的妇女间阶级分裂的结果。
\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 \它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仍然是权衡利害的婚姻。
\只有妇女对男子经济依赖的消失,才会允许两性关系建立在平等和\真正的\爱情基础之上。
可知,生产力经济地位决定婚姻制度;其次婚姻并不是一直存在且两性关系不只有封闭的,比如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它们是群婚,是开放的,是自由恋爱;最后,婚姻并不是单纯的两个人的恋爱,而是涉及到经济利益等很多约束,所以婚姻并不自由。
我认为未来的两性关系是开放性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双方有保持伴侣关系的意愿,但又不受传统的一夫一妻制的限制,这意味着双方同意保持恋爱关系或伴侣关系,同时也能有与第三者发生亲密关系的自由。
的,而不是一夫一妻制这种封闭式的。 开放性关系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共产主义之前的阶段,特点是开放性关系与其它关系并存、爱情不纯粹、受经济利益等影响。 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共产主义下的开放性关系,特点是纯粹的爱情、无外因影响。 理由如下 首先
婚姻不是一直都有,也不会一直存在,《共产宣言》\消灭家庭\消灭家庭是因为家庭不自由。
你不能选择你的家庭,但却必须为这个家庭付出义务,这在马克思看来是不自由的。
马克思主义的想法是取消婚姻,大家不必为彼此负责,子女由社会统一教育,不由个人管理。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性关系就可以充分自由,愿意在一起就在一起,一方不愿意,就不再有关系,这就像现在的自由恋爱关系。 其次
自古两性关系不只有封闭的,也有开放的。
未来男子不再必要女子来做家务,女子也不必要依赖男子生存,双方没有必须结合的必要。 最后
维持婚姻的并不完全是爱情,更多是经济利益。
当下很多妻子和二奶小三争,也无非是害怕丈夫的财产被瓜分而已。 过去我们强调在一段恋爱中,婚姻中要身体和精神的忠诚,但是几十年来,现实一次次告诉人们,这基本上不可能。
相反,在开放性关系中,维持关系以爱情为绝对主导。
第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伴侣关系已经越来越难满足双方的全部需求了。
简单来说,伴侣对伴侣关系的需求分成三个大类物质,精神,性。 单一的伴侣很难同时满足这三类需求。
需求得不到满足自然会令伴侣关系产生矛盾,导致伴侣分开。 这样的情形循环往复自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
在经过了大量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之后,社会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关系模型开放式关系。
原理很简单,一位伴侣很难同时满足三类需求,但是满足单一需求却简单的多。
需要强调的是,开放性关系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和坦诚。 否则就会出现压迫。
《共产党宣言》中揭露了如今的婚姻家庭是资本主义公妻制,\家庭是必然会消亡的,既然家庭还包括国家必定消亡,人类注定要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自由联合体,那么再强调封闭关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二 王旖萱
读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本书。
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探析了人类历史的起源,专业性较强,文字稍显枯燥,尝试很多次都读不下来,今天耐着性子读下来,在阅读中始终从唯物史观视角进行理解,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人类发展至今,文字可考的不过五千年。
关于史前史的著作越来越多,但能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分析史前史,恩格斯这本小册子当属经典。
唯物主义总是能自觉地从当时的生产力、生活资料、生产工具等方面来判断、审视人类生存史上每一寸艰难的前进。
因此,唯物主义者,如作者恩格斯,在文中随处可以发现其对于史前发展的客观评价与崇敬之情。
是的,从最初的语言蒙昧时代低级阶段主要成就,到以鱼类为食物及火的使用蒙昧时代中极阶段标志、再到弓箭的发明蒙昧时代高级阶段的标志,从制陶术的开始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的标志、到动物的驯养和植物的种植野蛮时代中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