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模型

体的能力短板,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能力培养发展计划,以各种培养手段提高个体乃至组织整体的专业能力。

5、素质模型与薪酬

薪酬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简要地说包括岗位、能力、绩效三方面,岗位的市场价值以及在公司内的价值定位共同决定了该岗位基本工资的上下浮动范围,能力高者在担任了不同级别的岗位后,这样岗位基本工资所处的区间范围相应就不同;在同一岗位上任职的不同人员的个人基本工资落在区间内的哪个点上,也会与其能力差异关联,而业绩的不同则导致两个基本工资相同的人浮动工资的差异,并且会持续影响到个人固定薪酬部分的调整。高能力并不意味着简单对等高薪酬,只有当高能力者承担了更高价值的岗位,并且体现为更高的绩效时,才能保证个人持续获得更高报酬。

第三节 胜任素质模型的运用条件

总结目前关于胜任素质的各种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些基本结论: 1、素质模型是用来帮助和推动工作完成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直接用来完成不同工作任务的技能;

2、素质模型是需要通过长期培养和潜移默化形成的而不是通过短期培训较容易形成的;

3、素质模型是一系列行为表现的概括描述而不只是对某一技能的量化要求; 4、职位说明不明、绩效不清是导致素质模型无法创建的重要原因。

因此素质模型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否则将失去其意义。下文将其运用条件以及障碍简述如下:

一、胜任素质模型的运用条件 1、清晰明确的组织战略

胜任素质模型是以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对人的要求为前提而建立的。这就要求企业在确定某一职位的胜任素质模型时,必须从上往下进行分解,由“企

业愿景”确定“企业核心战略胜任素质”;由“企业核心战略胜任素质”确定“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胜任素质”;由“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胜任素质”确定“职位需要的胜任素质”,将胜任素质概念置于“人员—职位—组织”匹配的框架中。根据特定职位需要的胜任素质,招聘、选拔符合职位要求的人员,确定该职位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培训主题、职业生涯发展等。可见,没有清晰明确的组织战略,任何关于建立胜任素质模型的工作都是无用功。

2、组织文化的包容性

市场经济环境快速变化,同一岗位对人的胜任素质要求也随之变化,即一方面构成职位胜任素质模型的要素变化了;另一方面,构成胜任素质模型的内涵也将变化。比如,对某些东西过去属于负面评价,而现在变成正面评价;有些东西过去非常注重,现在已经是一般基础构成,不需要特别强调。而且在企业实践中,很多胜任素质特征往往是具有一定的矛盾的,每个人往往都是一种矛盾的结合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心理特征因素之间存在负向联系,例如协调说服胜任素质与诚实踏实、坚持胜任素质和工作效率、敢于迎接挑战和组织忠诚度之间等,如何取舍取决于公司的文化导向。如果组织文化没有适度的包容性,胜任素质模型就难以真正实施。

3、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的转变

在人才主权时代,尊重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对员工进行适当授权、采取自我管理式团队的组织结构、使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形成创新授权机制是胜任素质模型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高绩效的团队发展强调使群体目标与成员责任匹配,强化团队目标导向行为,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提高工作绩效。因此要求组织结构由金字塔的命令传递模式转变为团队的自主管理模式。

4、组织高层领导的支持

从理想的角度来说,高层领导的支持应该能让大家有目共睹,比如,他们也把胜任素质管理的反馈工具用在他们自已和他们的直接下属身上,在他们的管理

风格上采用新的、核心的行为,拥护推广胜任素质管理计划的活动等。如果没有高层领导的参与支持,胜任素质模型推广将会遇到极大的阻力,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5、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胜任素质模型的开发应用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尤其是战略管理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理论和方法较为深入的掌握和了解,还需要对企业业务与技术特征具有深入的了解,并对心理学尤其是心理测量等学科有效掌握。胜任素质模型所用

到的行为事件访谈、信息编码、建模等方法,其使用的成效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操者本身的胜任素质与经验,技术门槛较高。

6、符合胜任素质模型特点的薪酬体系

在胜任素质模型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下,团队的成员彼此之间没有很清晰的职责划分,大家共同协作,共同对团队绩效负责。

“无边界工作”、“无边界组织”成为组织追求的目标,工作说明书由原来细致地规范岗位任务和职责,转变为只规定岗位的工作性质、任务以及任职者的胜任素质和技术。因此, “宽带薪酬”体系的设计必不可少。比如,部分职能支持部门,胜任素质结构相对稳定,适宜以固定报酬为主;一线生产、销售部门,胜任素质结构不稳定,适宜以非固定报酬为主,将其报酬与其胜任素质发挥情况联系起来。

7、相对完善的培训发展体系

所谓岗位发展路线是指预先为员工发展铺设通道;而人员发展路线是基于岗位发展通道和个人兴趣,考察从当前岗位到目标岗位的胜任素质特征要求的差异,根据胜任素质要求的差异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配备绩效指标。因此企业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培训发展体系,根据各岗位的胜任素质特征要求建立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的培训大纲,并依此细化为具体岗位的培训专题和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同时,要建立各职位序列的职业发展通道。

8、时间和资源要求

素质模型的建立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程”,而一项基础工程的建设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因此,建立组织胜任素质模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不菲的资源,对此组织高层必须对此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为保证胜任素质模型建设工作按科学的方法操作,要对访谈人员、编码人员和数据分析人员进行专业训练;为保证形成可靠的、有效的评估,必须要进行大量的评估资料搜集;为保证模型和评估紧跟形势需要,要经常性地对胜任素质模型进行检查、修正。为保证胜任素质模型深入人心,需要对组织人员进行思想观念与技能培训。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财力支持。

9、适当样本量的要求

适当样本量是建立胜任素质模型的必须条件。中小企业不适合建立这样的模型,因为样本量太小。在相对比较大的中小企业中,干部、经理也只有一二十人,对建立模型样本量是不够的。所以中小企业建立胜任素质模型在方法技术上可以借鉴咨询公司的数据库,或向外围专家请教。而大企业比较有条件,但也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核心部门的胜任素质模型。

10、参照效标的选择

参照效标的有效性是胜任素质模型顺利建立的重要因素。有些岗位,绩效优异员工、一般绩效员工和较差绩效员工很容易区分出来,参照效标容易获取,准确性也较高。而对另一些岗位,绩效优异员工、一般绩效员工和较差绩效员工很难准确地区分和衡量,参照效标获取困难,选择出来的标竿岗位的“标竿”不能有效“测量”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能力程度,达不到理想效果。

二、胜任素质模型的运用障碍 1、胜任素质模型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任何管理工具的成熟,除了具备理论与研究基础之外,还需要有广泛的实践基础与操作验的积累,这一点胜任素质模型方法还比较欠缺。胜任素质模型被引入中国才几年时间,工具本身还有待于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实践的检验。 2、胜任素质模型的文化适应性

许多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规避倾向的高情景依赖特征的国度,一个推崇群体主义的国度,职位人对职业风险有着强烈的厌恶情绪。因此当胜任素质模型所要求的宽带薪酬与追究稳定、讲究人和、避免保守的职业价值观冲突时,其实施成本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外中国组织文化的高权利距离特征又妨碍授权赋能的团队建立和胜任素质的评估,使得员工的胜任能力在岗位工作中得不到发挥和提高。 3、实施成本与效益对比

前面分析了胜任素质模型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诸多条件的协同配合,组织要整合参照效标、企业文化、薪酬体系、激励机制、培训系统等,要对访谈人员、编码人员、数据分析人员进行专业训练、要对组织成员进行相关培训,这些都需要大量费用,因此组织在建立胜任素质模型前,必须综合考虑实施成本和所带来的效益。

4、参与人员的知识与技能问题

目前大多数HR从业者多处于泛泛而谈的境况,还没能掌握胜任素质模型运用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短时间的培训也难以达到要求。这是胜任素质模型在我国企业无法普遍建立的直接原因。

综上所述,胜任素质模型在理论上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在西方国家企业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文化适应性、人员素质以及基础管理的限制,注定现阶段它还无法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真正运行,而只能作为一种观念的引入,影响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第四节 建立胜任素质模型的程序和方法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