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埃吕尔的技术与技术环境

浅析埃吕尔的技术与技术环境

摘要:技术哲学家雅克·埃吕尔(Jacques Ellul)以技术论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他的技术环境观。技术论旨在将技术与人区别开来,技术是一种普适方法,是一个整体,以效率为惟一目的。而技术环境观则着眼于技术与人的联系,技术环境不仅是技术赖以产生并适于其中的环境,而且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果说技术自主论是一种“片面的深刻”,那么技术环境观就是一种全面的升华。

关键词:技术 技术环境 技术与社会

一、技术

在埃吕尔看来,“技术”的概念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通过理性获得的(在特定发展阶段)有绝对效率的所有方法”。尽管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个体技术是千差万别的,但它们仍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效率,埃吕尔区分了机器和技术,认为机器不过是作为方法的技术的一个结果,而技术主要不是物质手段而是一种控制事物和人的理性方法。

从技术概念的外延方面看,现代技术包括四大方面:机械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经济技术,包括劳动组织技术和经济计划的技术等;组织技术,涵盖工商业组织、国家、行政管理组织;人类技术,像医学和遗传学,还涉及宣传(教学技术、广告)等领域,在这里人自身成为技术的目标〔1〕。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人们都在寻求有效的方法。

从技术结构上看,技术经历了从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经验型技术结构,到以机器为主导要素的实体型技术结构,再到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知识型技术结构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的单相技术结构到近代双相技术结构再到现代三相技术结构的发展〔2〕。

埃吕尔认为技术是一种普适方法,是一个整体,以效率为惟一目的.这就意味着技术成为在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和人类活动各个阶段施加影响的强大力量。各种技术不是一盘散沙,而是相互配合、互为支持,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即技术系统,在考察某项技术时,必须用系统论的方法,而不能将其作为独立的部分孤立起来。“所有这些技术的行动方式和必然性结合成一个整体,每一部分都支持和增强其他部分,它们形成纵横交错的现象,没有一个要素能与其他要素分开”。埃吕尔认为技术追求一种绝对效率,甚至可以用“绝对效率”表征技术。如他所述,技术明显地根据其起源,按照其隐含着的最重要的特征:效率来定义,人们现在可以说技术是在给定时刻最有效的方法组合。其实他已经指明了现代技术这种无所不包的性质,揭示了整个社会的技术化和人的技术化生存的现状与趋势,彰显了技术对人的形塑。

二、技术环境

埃吕尔认为,人类的环境经历了由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再到技术环境的发展.而社会通过把人变成有组织的群体而使人变得强大.社会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支配自然环境,征服环境的工具于是变成了新的环境,即所谓的社会环境.按照埃吕尔的观点,现代技术最初就是作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抗争的获取自由的手段发展起来的.这种手段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的中介,但这种中介无限制的发展并排斥其他的中介.人与自然之间不再存在其他关系,“人耐心塑造的整个复杂的脆弱的联系——诗意的、巫术的、神秘的、象征的联系——消失”〔3〕,只剩下技术中介.“这些中介是如此扩展、延伸、增加,以至它们已构成了一个新的世界.我们已目睹了’技术环境’的产生。”〔3〕埃吕尔将技术看做是一套“技术环境”,与海德格尔将技术的本质抽象为“座架”(Gestell)是有区别的.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座架”是“摆置”(Stellen)的会聚,即在形而上的意义上,技术对世界的普遍预置.“座架”就是一套抽象的无处不在的模具或程式,它使得一切物失去其自然性,成为死气沉沉的“持存物”(bestand).“人比物更原始地归属于’预置’和’持存’”〔4〕。

技术环境是人所创造的把他自己完全包围起来的环境,也就是说,技术环境不仅是技术赖以产生并适于其中的环境,而且是现代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活在技术环境中的人不自觉地以技术的方式看每一个问题、每一种情况,逐渐形成了一种确定的思想框架。伴随技术变革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最终还会产生一些法律问题。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重心从社会问题逐渐转向技术问题,世界图景呈现出一派惟技术优胜的景象.近现代技术发展在规模、速度、功能、方向等方面体现着效率精神.技术将人和自然、社会隔离开来,人只有通过技术才能了解自然、参与社会,或者说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演进为一种技术环境了。

三、技术环境与社会

技术环境业已成为一张构架致密的网络,一套具有精确标度的坐标,一幅描绘细致的规划图纸,一切社会关系都要被重新编排在技术环境的网格之中,一切社会关系都要在技术环境的坐标系中被重新定位,一切社会关系都要在技术环境这幅蓝图中被重新规划. 正如拉普所指出,“假如不仅把物质技术而且把一切方法步骤都看作是技术,那么就得探讨诸如法律体系的制定、政治行动的方法以及作战原则这类题目。这样研究问题必然会把工程技术的特殊问题变成它的背景问题。”〔5〕在技术环境时代,公民关注的是国家机构的具体组织形式、国家的技术战略或者产业政策等。政府的组织机构是否精简,办公是否高效,财政开支是否透明和有效益成为公民评价政府的基本标准。在传统型的政治家逐渐没落的同时,专家、工程师、技术员的政治价值开始显著增值。他们参与政治决策更能表明现行政策的务实性、高效性和合理性。因此,政治问题也越来越成为技术问题。当政治合理性与技术合理性不一致时,前者必须使自己适应于后者。“反对技术命令的政治决策,最终会导致政治本身的破坏”〔6〕。

在技术环境这个大气候下,一切社会关系产生、变化和消灭的生存周期都打上了技术的烙印. 技术环境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人类的生活开始完全陷入一个“人所创造的把他自己完全包围起来的一整套环境”。

参考文献:

[1]梅其君.埃吕尔与温纳的技术本质观之比较[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8):43.

[2]陈凡,张明国·解析技术[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ystem[M]·New York:Continuum,1980·

[4]吴国盛.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J].求实学刊,2004:11,32.

[5]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刘武等译·沈阳:辽宁科学术出版社.

[6]狄仁昆,曹观法.雅克·埃吕尔的技术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2002(4):19.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