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和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李 莉

教学目标: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2.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锣、鼓、钢尺、橡皮筋、铁条、音叉、泡沫颗粒、琵琶、课件、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声音,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声音。

2.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你想知道声音的哪些知识?(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一:利用鼓,钢尺,皮筋作出不发声的演示。

看,这是什么?(尺子。)如果我用力弯曲尺子,它会发出声音来吗?师演示。 再看,这是——橡皮筋。如果我用力拉伸皮筋,它会发出声音吗?师演示。 再看这个鼓,我用力按压鼓面,鼓会发出声音来吗?师演示。

师:老师费了这么大的力,还是没能让它们发出声音来。你们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声吗?

活动二:老师给你们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种物体(出示三种物体图片),请你们想办法使物体发出声音。实验要求:

①、实验前先讨论怎样做,做完一个再做下一个。每个实验要重复多做几次,力求准确。比一比哪一组想出的发声方法多。②、每个人在制造声音时,声音不能太大。 1.学生分小组活动。

2.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真能干,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使物体发声。可是为什么你们的办法能使物体发出声音,而刚才老师的办法却不能使物体发出声音来?

活动三:请大家带着问题去观察钢尺、橡皮筋、鼓的发声过程。 实验要求:

四人小组合作,仔细观察在鼓面上放上泡沫颗粒,击打鼓面有什么现象

钢尺,橡皮筋发声时有什么现象。③思考: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物体在发声时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记录单:观察鼓、钢尺、橡皮筋的发声过程 思考:鼓、钢尺、橡皮筋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1、学生观察实验,老师指导。 2、生拿着记录单汇报实验情况。 课件出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 活动四:

1、用铁条来来敲击音叉,让几位同学来触摸发声的音叉,感觉到手麻麻的,说明了音叉在振动。

2、让发声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发现水面会产生波纹,说明了什么?也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①、学生分组活动

②、汇报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师生演示:按住锣面。一生敲击锣面,另一生按住锣面,发现振动停止了,声音也消失了;按住琵琶的琴弦,发现振动停止了,声音也消失了。

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如果物体停止了振动,就不能发出声音来。) (四)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课件出示:青蛙靠气囊的振动发声、溪水叮咚是由于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鼓的发声是鼓面振动发出的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李 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探求知识。课一开始,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 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 二、实验创新,唤起兴趣

在原始教材中,有些实验往往不容易观察到现象。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对教材中的一些实验进行了创新。1、在探究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中,教材安排的是用鼓锤直接击打鼓面,不便于观察到鼓面的振动现象。要求学生放一些泡沫颗粒在鼓面上,鼓面发声后,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鼓面上的泡沫颗粒在上下跳动,是由于鼓面上下运动产生的,比没放泡沫颗粒效果更明显。2、我们知道用音叉棒敲击音叉,声音小,震动不明显,坐在后面的学生听不到声音。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我改用铁条来替代音叉棒来敲击音叉,声音更亮。

如果发声的物体突然间停止振动,还会有声音吗?这里我增补了两个活动:①、按住锣面。一生敲击锣面,另一生按住锣面,发现振动停止了,声音也消失了。②、按住琵琶的琴弦。也发现振动停止了,声音也消失了。这样真实的体验,加深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抽象概念。通过以上的实验,学生很容易观察到现象,效果很明显。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学生的心情无比激动,兴趣倍增,感到其乐无穷。

三、动手操作,诱发兴趣

小学生好动,好奇,他们对所有的科学实验都感兴趣,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是学生渴望的。根据这一特征让他们动手,动脑,亲自操作,直接感知,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本节课通过四个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四、拓展延伸,形成探究习惯

一节科学课的结尾对圆满结束十分重要。在课尾巧妙激趣,不但能巩固全课的教学效果,更能激起新的波澜,给学生产生余味无穷的感觉。课尾让学生欣赏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并引导学生明白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