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教案

《论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懂得美德是美的最高境界。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生活实际和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认识并正确理解作者“美”的观点,形成个人对于“美”的独特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观,并激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个人美德。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品味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学习作者惜墨如金的写法。 2.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 教学要点

在学习活动中,理解作者观点,感悟精美语言,发表个人见解,激发赏美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究竟什么是美?究竟什么是美的最高境界?让我们听听17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是怎么说的。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走近作者,积累常识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是西方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论人生》《论说随笔文集》是他重要的著作。 活动二、细心听读,提炼主旨

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在字里行间圈点培根关于美的主要观点,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提炼本文的中心论点。

培根在本文的主要观点(可参看“探究·练习”一)如下: 1.美德最美。

2.行为之美最美,形体之美次之,颜色之美又次之。 3.老人因作风优雅而美。 4.形貌美+德行美=真美。

可见,美德最美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活动三、梳理结构,分析论证

“美德最美”这一观点是怎么被作者展示出来的?又是怎样被论述的?

培根是哲学家,本文是杂感,他的论说常常是断想式的,有跳跃性,看上去似乎是不连贯的,因而在梳理结构时会感到很困难,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一部分(第1段),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论述美德最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段),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性。

第二层(第3段),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三层(第4段),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第5段),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活动四、引领探究,理解文本

本文共运用了哪几个实例?分别用来说明什么观点?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1.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属概括实例,直接说明不要一味追求华贵外表,美德最美。

2.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属具体实例,用来与“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结果“一无作为”的人形成对比,论述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起来,为下文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作铺垫。

3.两位画家——阿皮雷斯、丢勒认为几何作画可得最美人像。属具体实例,用来类比论证“最高的美”即美德的难于直观性。

4.朴素的老人作风优雅而可敬,一些美貌的年轻人因缺乏修养而不可爱。属概括实例,对比论证,进一步说明唯有美德最美。

活动五、七嘴八舌,品味语言

这是一篇杂感,这就决定本文的语言颇具特色,一方面,作者重在谈“感”,论述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另一方面,既然是杂感,写作时又是比较自由灵活,语言更能彰显作者的个性。

1.请学生以个人喜欢的方式美读课文,细心体会语言的妙处所在,并随手圈画出自己认为特别精妙之处。 2.再读自己画出的精妙佳句,选择一处加以欣赏。(可结合“探究·练习”二进行)如: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这句话把“美德”比作“宝石”,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在朴素的衬托下会更显高贵。这就把美德与朴素联系起来,区分了内在与外在的两种不同的美,突出了内在美的意义。 2.“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这里的“此”指代的是“容颜俊秀”,“彼”指代的是“才能”“作为”和“美德”。作者借“造物”之说,幽默地指出,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作为”“美德”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 3.“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作者用谚语为喻说明某些老人美在优雅。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面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4.“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这句话以“盛夏的水果”为喻,指出外在美“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特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5.“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飞才能。”“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但这话也不全对。” “并不都有”“也不全对”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论述的严密。

最后小结:本文语言准确,论述严密,而且精练、隽永、形象。善用比喻,善引谚语,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值得我们学习。

活动六、迁移拓展,放飞思想 《论美》选自《培根论人生》,今天离培根生活的时代已过去了三四百年,我们用新世纪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这些见解,能否受到启迪? 提出问题,合作交流。

1. “才德与美貌”可以和谐地表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作者列举的六个人物中有五个国王,另一个还是古希腊著名的美男子,是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实现“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的完美统一呢?你怎么看电视剧《丑女无敌》受热捧这一现象?(反映了草根情结:凡人也渴望成功;丑女也希望成才) 2.作者再强调“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还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难道说外貌美有罪吗?你对“人造美女”怎么看?(开心自己,愉悦别人,无可厚非;费钱误事担风险,得不偿失;与其费时费钱耽误事,不如充实内心,美化内在) 3.日本一项调研报告认为美女不容易成才,你觉得有没有道理,为什么?你认为美女怎样才能成才?(甘于平淡,耐住寂寞,注重内美,不断充实自己) 三、课堂小结

我们常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再少年。外在的美是靠不住的,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纯真、成熟、永恒的美。它越是经受风雨的考验,越能光彩夺目。愿我们都拥有真正的美——美德,做一个内外兼美的人。 四、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或自拟关于美的言论,与同学一起交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