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纲述要】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理解文言文的一项重要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它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翻译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除了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的能力外,又能考察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是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所给译句的特点:

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虚词。

2、句中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3、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 4、句子的语气有特点。 【知识储备】

实词(《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 虚词(18个常见文言虚词)

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特殊固定句式)

【应试对策】

1.不可陈述大意,要讲求逐字直译,提高踩点意识,明确得分点,并且踩准“点”。

2.重点关注两种句式:倒装句和省略句式。

3.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部分常常要遵照原文的风格翻译,否则要么词不达意,要么损害文意。这就要求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将这些部分予以保留,做到“三个遵照”:遵照原文的语气,遵照原文语境,遵照原文习惯。 4.直译意译灵活掌握。直译求字字落实,意译求文从句顺。 【翻译标准】信、达、雅。

1 信

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例如:

2 达

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无语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 3 雅

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信、达、雅”是翻译的标准。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努力做到“信”

和“达”;至于“雅”,则应作为一个目标,在不断提高古文水平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逐步接近和达到。 【复习时间】 3-4课时

第一二课时 考点技法

一.考点技法之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1. 直译:即“字字落实”,要求原文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文字在原文中有根据,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2. 意译: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意译”是一种辅助手段,只在难以直译或直译时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我国分析语言的传统经验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我们要紧紧抓住语境规律,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敲判断、学会把单个的词语放在整个句子中来理解它的意义,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直译对点直练】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翻译下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陈(蕃)仲举言为士则,行为士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意译对点直练】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二.考点技法之六字诀

翻译文言文语句,概括地说,可以简称为“留、换、补、删、调、贯”六字诀。

一是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名、政区名、国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皆保留不动。例如: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留.对点直练】

1.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

2.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二是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语,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例如: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此句中的“御”翻译时应换为“抵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2、“为肥甘不足于口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肥甘”形容词作名词,应翻译为“肥美的食物”。(词类活用) 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固,使动用法,使……牢固。(词类活用)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倍,通“背”(通假字) 5、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妻子和子女。 绝境:与外界隔绝之地。(古今异义)

【换.对点直练】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古之学者必有师。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三是补,即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隐含的省略的内容。 1、“(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补主语]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