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学年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建议(陆伟斌)

必修2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教学建议

广州市第四中学 陆伟斌

一、教材分析 1.功能和地位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的功能,从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看,本章作为“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从高中课程体系看,必修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认识有机化学的概况、主要研究方法。

因此,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既要感受到有机“有用”,也要掌握到基本方法,让最为基本的观念植根于脑海中,能够把这些观念作为选修5的生长点。本节内容中,这些基本的观念包括:①碳四价;②所有饱和碳原子的四个共价键向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延伸,因此,甲烷分子是空间结构的正四面体分子,烷烃中的碳链呈锯齿状;③同分异构体是有机物的普遍现象,不能够简单的用分子式表示具体的有机物;④有机反应常常需要通过分析“化学键的变化情况”来认识反应产物;⑤碳骨架的多样性。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人教版教科书选取“甲烷”作有机化学内容的开端,不仅因为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性质稳定、典型,容易学习,还在于帮助学生认清有机物的主角――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由此类推出“烷烃”,通过学习烷烃,可以认识到有机物的骨架――碳架的结构特点。由于碳骨架的多样性、同分异构现象普遍,我们不能仅仅从组成的角度认识有机物,还必须深入到分子结构的角度去理解有机物的性质,加深结构决定意识的基本观念。

由于涉及共价键、空间构型、碳骨架的结合方式等抽象的微观概念,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图式、模型。制作四面体模型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认识碳原子的结构特点提供感性素材。通过微观结构的形象化,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碳原子的“结构”,从而植根于脑海中。将来在没有形象提示的情况下,同样能够想象出碳原子的成键方向(键角),实现实物模型到思维模型的转化。甲烷氯代的“科学探究”除了帮助学生认识取代反应外,还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有机反应的特点(反应速率慢、副反应多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写甲烷的分子式、结构式,知道甲烷的结构特点,初步了解饱和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2)知道甲烷的物理性质,了解甲烷及其取代反应产物的主要用途

(3)知道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能发生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会写化学方程式。

1

(4)知道取代反应的概念和甲烷发生取代反应时的断键和成键情况。

(5)了解烷烃的组成、结构和通式,初步了解碳链的结构,运用烷烃的通式熟练写出各种烷烃的分子式;类推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烷烃的化学稳定性。

(6)知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知道烷烃同系物的习惯命名法,了解丁烷的同分异构体,能根据结构式判断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书写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初步认识到有机物结构式的“三重表征”。 (2)通过“实践活动”(可制作模型或使用球棍模型)、阅读和分析球棍模型、比例模型,了解甲烷的空间构型,进一步明确甲烷结构式的含义,初步认识饱和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初步体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特点及其性质的影响。

(3)通过“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从表征性抽象到得出结论,建立宏观的实验现象与微观的结构分析之间的联系,

(4)通过观看取代反应的模拟动画或使用模型模拟取代反应的过程,从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取代反应。

(5)通过p62“学与问”和组装乙烷、丙烷、丁烷三种的球棍模型,认识到烷烃的分子结构特点,逐步使实物模型转化成思维模型,从结构特点演绎出烷烃的化学共性。

(6)通过分析表3-1,归纳出烷烃的习惯命名法、结构简式的书写规则、物理性质(熔沸点、密度、状态)的规律性变化、同系物的概念、烷烃同系物的通式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认识烷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通过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体会有机物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初步形成对于有机化学领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2)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

教学难点: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具体体现在如何将甲烷和烷烃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头脑中思维模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四、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甲烷的结构、甲烷的性质 第2课时:烷烃。

教学流程:甲烷中原子如何连接→实践活动甲烷结构→性质预测(除燃烧外还有别的性质吗→科学探究→分析实验(获得信息)→归纳取代反应特点→类推烷烃结构(阅读或拼装乙烷、丙烷、丁烷的结构模型)→烷烃性质→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有机物的成键特点。

2

(一)第一课时:甲烷

本课时的教学主线分析如图 1所示。

图 1 甲烷的教学主线分析(由广雅中学黄海清老师提供) 1. 甲烷的结构

认识甲烷的结构,核心在于认清饱和碳原子四个价键是向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伸展的。理解这个问题,才可能理解到只有一种二氯甲烷、烷烃的碳链呈锯齿状。

教材60页中的 “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动手,积累有机物的主角――碳原子的结构的感性材料。建议学生必须认真完成这个栏目,其中制作“四面体模型”部分(如图2所示)可作为预习任务,小组自行制作,课堂上进行演示、传阅或评比。拼插模型部分可以在课堂上开展。通过实物,建立起思维模型。

教学片段1:

【引言】我们国家有个重要的工程叫“西气东输”,“西”指的是什么地方?“气”指的是什么物质?“东输”到何处?天然气、沼气、坑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什么是有机物?组成有机物的元素主要有哪几种?最简单的有机物是什么? 【学生】甲烷

【教师】(1)初中学过甲烷的分子式,请同学们写出甲烷的电子式。

3

图 1 学生作品“四面体模型”展示(由广雅中学黄海清老师提供)

(2)请把一对共用电子用一根短线来表示。这样写出来的图式叫做结构式 【板书】一、甲烷的结构:甲烷的电子式 甲烷的结构式

【教师】甲烷分子在空间是怎样的形状呢? 【实践活动】

(1)学生用硬纸板搭建正四面体结构。 【教师】讲解什么是正四面体,结构特点。

(2)每两个人一组发球棍模型,引导学生搭建甲烷的球棍模型。

【教师】哪个球代表碳原子?每个碳原子球上伸出的四个短棍代表什么?氢原子呢? (3)展示比例模型,让学生看懂比例模型。

【总结】 甲烷分子的比例模型 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2. 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材设计了“科学探究”栏目,学生首先观察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可以观察现象清晰的视频,特别是“白雾”、“油状物”的现象;如需亲自演示,可以使用强光灯或太阳灯,加快反应速率),然后获得相关信息和启示。跟其他科学探究一样,此栏目承载着一系列体现本学科思想方法的功能,具体建议如下:

(1)宏观表征能力:实验现象涉及一个气相和两个液相,可以培养根据状态全面描述现象的能力,以及归纳实验事实,由现象深入微观本质的能力。

(2)条件控制的科学思想:认识到光是启动甲烷卤代反应的原因。

(3)微观表征能力:建立起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分析时,可以从产物H-Cl的形成入手,作引导式提问:从反应物甲烷和氯气必须经过怎样的断键、成键过程才能生成HCl?残余的原子或原子团能相互结合,那除了HCl外还有什么生成物?

(1)符号表征能力:利用符号(化学方程式)把这一微观过程表示出来。写出形成一氯甲烷化学方程式。

(2)信息运用能力:根据p62一氯甲烷的沸点低,推断出油状物并非一氯甲烷,根据甲烷中四个C-H完全等同,推导出其他产物,在课本上书写化学方程式。由此感受到有机反应产物多样,通常

4

H

│ H─ C─H │ H

用“→”表示。书写后可以继续利用拼插模型、观看动画等策略,让学生形象地构建思维模型。

通过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关于甲烷的三重表征(见表 1)。

表 1 甲烷的三重表征

表征层次

(1)符号表征

HCCH4 H HHHHCHH内容

分子式 电子式 结构式

化学键:C-H属共价键、单键,通常较为牢固,不容易断裂;

(2)微观表征

甲烷卤代反应中化学键的变化情况。

分子构型:正四面体,以C原子为中心,四个H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 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气体,极难溶于水;

(3)宏观表征

对酸、碱、强氧化剂比较稳定;

特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燃烧、卤代反应、热分解反应等。

教学片段2:甲烷的性质

【教师】展示一瓶甲烷气体(观察颜色、状态、气味等) 【教师】初中我们学习过甲烷可以燃烧,产物是什么?

【板书】(1)可燃性 CH4(g)+ 2O2 (g) 点燃 CO2(g) +2H2O(l)

【讲解】有机物的反应由于比较复杂,副反应较多,因此在写方程式时一般写“→”,不写等号。 【过渡】甲烷性质较稳定,一般情况下不发生反应,但是改变条件时也会发生某种反应。下面老师来做个甲烷与氯气的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注意实验观察的方法,从中获得相关信息。 (可观看视频录像。)

【科学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反应

信息 实验1 实验2 反应条件 反应物状态 生成物状态 反应中的现象 液面变化 【问题】从信息中获得什么启示?

【教师】表征性抽象:(1)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

(2)黄绿色逐渐褪去,试管壁出现油状液滴,说明产生了不溶于水的物质。 (3)试管口有白雾。推断是氯化氢造成。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