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教育》读后感

《反思中国教育》读后感

偶尔在图书馆发现了这本书。于是两天里读完了《反思中国教育》一书。且不论书中理论深度何如,但看一个个小标题,也足以见出莫老师“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如果我们的教师、校长、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能在这喧嚣尘世,在忙于各种尘杂事务的空隙,哪怕在酒后茶余的丁点时间里,静下心来翻阅一下,恐怕会获益匪浅的。

书中每一章节几乎都触及了中国教育的软肋,捅到了中国教育领域的硬伤。教育领域的无奈和不得不为,明知无益而不能不为,万分不愿又不敢不为,究其原因在于制度。制度的硬伤的疗治又非一时能为的,所以我们常常会以“没有比现行做法更好(易行,至少可省去许多无法估计、抑或不必要的麻烦)的办法来为现行的一切举措找到堂而皇之的理由,以掩饰内心不愿改变现状的虚弱,而改革现行体制是要付出代价的。有利则为,无利则不为已成了我们某些管理者公认的法则。

我被莫忌华老师的人格所震撼,被书中真实生动的教育事实所震撼,被那痛彻心肺的呼喊所震撼。莫老师的反思是多么勇敢、动情、真实、生动、诚恳、言之有物以及全面系统。他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它就好象刚刚起航的千万吨大船,外表很豪华,却没有发动机,需要用人来划桨。岸上站着许多看热闹的人,叮咛声、嘱托声、嘻笑声不绝于耳;在大船上坐着许多人,有专家、学者、干部、群众,还有一披观光旅游的客人。这艘巨轮在出发的时候,只知道要去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目的地有了,但是没有开好的航道也没有导航灯的指引。为了怕迷失或搁浅,因而又带了许多的专家和探测仪器,而且还有好几个船长,在不时的研究、定夺。这个外表豪华但是没有发动机,需要人划桨的大船,它划桨的水手就是瘦弱的教师。由于人多船重,而且还有那么多舵手在不时的辨认、矫正方向。所以,大船行驶的速度很慢、很慢,好长时间了,岸上人们的喊话,船上仍然能够听得清楚;好长时间了,大船还在港湾徘徊。于是,大家在责骂水手,要水手们加油的同时,船长、专家们也在认真的研究着一些具体的方案。比如,以多快的速度才算正常?如何叫水手们更加卖力……多么的形象深刻生动的比喻!而它出自于一个普通的中学化学老师的笔下! 我还能为自己是这艘大船上的一名水手而骄傲吗?事实上有好多水手因自己是一名教师而在别人面前自惭形秽,有的水手不是宁愿下海吗?有的水手找准机会千方百计往上爬,也有的水手心理出毛病了...... 这艘船还需要行驶多长时间才会驶出应试教育的港湾,鼓起风帆(有没有帆?)开足马力(哦,没有发动机。)驶向素质教育的彼岸? 看着身边熟睡的女儿,一张红扑扑的粉嫩小脸,多么纯洁可爱呀。马上,是不是也要离开她的童话世界?失去她的纯真可爱?变的世俗木纳?渐渐的对读书\怀恨\在心?......

我真心地向被我摧残过\童心\的孩子们说声对不起。我原是如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你们的。可是没有办法,为了生存,我必将继续\摧残\你们,下学期,老规矩上课。 夜深了, 我还被\忧虑\搅着,是我多愁善感,还是我太不知天高地厚?但是,我不忧虑谁忧虑?为教育\\为孩子\\为\水手\也为莫忌华的名字不够响亮,他的地位不够高,背景不够大,他那痛彻心肺的呼唤能有多大效果?

教育本是“造就人的事业”,因而教育首先是人文的、人性的、情感的,而非“工业化”的、器物性的。对教育的评估过分强调量化是抹杀教育个性的行为,其结果必然是教者的“平庸化”和受教者的“无我性”。

真诚呼吁管理者们,尤其是制度的制定者们抱一颗“下己”之心来读一读此书吧。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