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2018年3月读书笔记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是张文质老师的著作。张文质,诗人,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1+1新父母行动”发起人。读过本书,我对教育是慢的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耐心与等待。

目前,由于一些家长不能够全面地认识与理解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很多家长无视孩子年龄特征,在跟谁赛跑似的不停地给孩子报着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比如,有的孩子刚满一岁,家长就迫不及待地给他报了启智班,还不满两岁就又开始让他学起了画画,刚满三岁就让他背经典,四岁刚到便让他学起了一年级的课程等等。有的孩子甚至一次报了多个学习班,每到周末,就跟着家长如同走马灯似的到处赶班上课。有些家长想让孩子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却忘记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让孩子变得优秀的愿望是好的,但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了无谓地追求快速、高效了。教育需要耐心等待,拔苗助长,违背了自然事物发展的规律,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其次,教育是慢的艺术,要学会从容与宽容。

当你发现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不怎么理想,你也辅导了一段时间,却仍然不见大的转变时,不要对其失去信心,更不要对他采取非打即骂的极端方式,那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曾读过一篇短文:牵着蜗牛去散步,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上帝交给一个人一个任务,叫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他不能走太快,因为蜗牛已经尽力爬了,只是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他催它,唬它,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他,仿佛在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他拉它,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这个人感到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他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他抬头问天,天上一片安静,他想,反正上帝都不管了,他还管什么?他让蜗牛往前爬,自己跟在后面生闷气。走着走着,他竟然闻到了花香,感受到了微风,他还听到了鸟叫和虫鸣,看到了满天的星斗那么亮丽!他有些疑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他忽然想起来了,也许是他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他去散步呢。

这篇短文让我想到,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与成人的有所不同,所以使得我们会有失去耐心或者被气疯的时候,但你若能静下心来,耐心陪伴孩子成长,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你就会发现这个过程其实是那么美妙。所以,我们不管是做家长的还是做教师的,何妨放慢自己的脚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陪他们一起静静体会生活的滋味。

记得我在教我班的孩子学习区分“具”和“县”这两个字的时候,一个孩子怎么也分不清这两个字的写法,不是把“县”字里面多写一笔,就是把“具”这个字少写一横,当时,我非常生气,心里想,怎么还会有这么笨的孩子呢?不就是两个字嘛,写了几十遍了,怎么就是分不清呢?结果我越是急躁,他越是写不好。后来,我干脆不让他写了,让他休息。隔了一天,我和风细雨地教他写其中一个字,直到他写会。又过了一天,我又春风拂面地教他写另一个字,直到他写会。后来,再观察他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他竟然都写对了。看来,对于有的孩子,即便是分清两个字这样的小事,也需要有个过程。耐心等他学会时,我发现,我不着急了,他也开心了。现在想来,这个学会的过程,成全的何止是孩子啊,还有大人。 浏览网页,我曾看到一位班主任给家长发了这样一则短信:无论成绩好坏,请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地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

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我感觉这则短信写得太好了,道出了他对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真实理解。

教育是慢的艺术,尤其是对那些学习上有些困难的孩子,我们更要少一些急躁,多一些耐心,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宽容,并面对现实,找好途径,改善教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正如《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所引用的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救一个算一个,唤醒一个算一个,促进一个算一个,成全一个算一个。”

我想,万事万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人也如此。耐心陪伴,静待花开,我们就会在成全学生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

“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因此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 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你针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所以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还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

2018年4月读书笔记

起初接触“慢教育”是先从了解一种新兴邮递方式“慢递”的出现,进而开始关注的“慢生活”,与“慢”相关的信息资源在网上浩如烟海,但与我最相关的莫过于“慢教育”了。因为,我作为双重身份,之于学生,身为老师;之于女儿,身为母亲。在工作和生活中,教育无处不在,教育几乎成了我生命的主体。从毕业至今,我已经送走了10届毕业生。我的宝贝女儿已经8岁。可以说,无论面对学生还是我的宝贝,我自始至终都表现的较为耐心,对他们有足够的期待。我在心里种下一颗积极的种子,等待它慢慢发芽长大。每接一拨新学生,我就会在办公室倒栽几盆小草花,从小到大,一天天看着它们的变化,感受生命的伟大。学生换了,我作为老师的期待不变,我只希望和他们相处的日子里总是充满辛勤的汗水,和无限的对美好的期待与追求。我喜欢看着他们慢慢地变化,慢慢地成长,就像细心呵护我的小草花一样。我用满满的爱和足够的耐心,守护者我的学生和我的小草花。

我们教育学生,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而“良好的习惯”可没有办法迅速形成。我认为习惯就是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养成的生活方式,涉及人的语言、行为、思维等诸多方面。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习惯则主要指学习习惯。在英语这个学科上,我们主要培养他们读书时“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即圈圈点点、作注解等)、做读书笔记、阅读摘抄及遇到生词查词典的习惯。当然,作为语言学科,除了大量的阅读习惯还有听与说的相关习惯养成。相比较阅读,这两项习惯的养成更是困难。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启发、鼓励,更重要的是,老师自身素质也要不断提升,强制自己多听,多说,多接触与时俱进的新资讯,以适应学生们对社会信息的需求。习惯的养成是学生的自我行为,也是老师“身教”的影响,老师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根据心理实验研究,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动作,而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所以,习惯的养成是个慢工程,非一日之功。一个习惯尚且如此,那么“教育”这么大的事业就更要慢慢地干,万不可急功近利。

今年1月2号,在中国教育报的微信公众平台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做老师,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文中李镇西老师对“优秀”做了自己的解读。他认为,所谓“优秀”,至少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我们做得比别人相对出色一些的工作及其成果;一是指我们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当然,这两方面我做得都不够,尤其是后者。所以,我更欣赏他接下来的一句话:不管是在哪个意义上使用“优秀”这个概念,我都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如果是在第一个层面上说“优秀”,那么,我们总要和别人比较,因为“优秀”总是相对而言;因为比较,我们求胜心切,我们精益求精,我们永不满足,我们“欲壑难填”------当然,从积极意义上看,这正是上进心的表现,“永争第一”嘛!但同时,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失去了从容自如的心态,失去了“慢教育”的智慧,也失去了教育的优雅与情趣。甚至我们潜在的或者说沉睡的功利心渐渐苏醒,让我们备受折磨,于是,教育的幸福也就不知不觉远离我们而去。

读了这篇文章,最触动我内心的就是这句“我们逐渐失去了慢教育的智慧”。这种“慢教育的智慧”不正是我内心一直向往并追求的教育境界吗?于是,我开始深刻反思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开始深入了解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理念。我向来不以优秀为目的教书,而是坚守自己追求自我认可的好老师的标准:上好课,育好人,让家长信任我,学生依恋我,我便拥有行动的潇洒和心灵的自由,除了忠实于自己的良知,我不用看任何人脸色行事,更不会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我本质上是个急性子,但却从事着不能急于求成的工作,教育让我懂得:爱就开心,让我的心慢慢地趋于平和。没有贪心,不带功利心,教育亦同读书,都是慢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都需时日。但只要持之以恒,教着教着,难以想象的奇迹就会发生,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万不可一边漫谈教育的智慧,一边又不断上演称猪理论。

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爱心的事业,慢就是体现爱心和耐心的一把尺子。精英、尖子毕竟是少数,那么对待大多数普通的学生,就需要慢慢来,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我们最好常常问问自己,今天我对学生耐心了吗?是不是有些急躁?心中要有一个原则------教育是慢的艺术!无论作为教师还是家长,《教育是慢的艺术》书中的每篇文章都值得我们大家来品读,欣赏。文中渗透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理念更值得我们学习推广。张文质先生在谈到教育的关键词时,提及了“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优雅、细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培养的姿态和心态。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躁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无论是张文质老师的慢教育理念,还是李镇西老师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无不蕴含深刻的教育哲理,如同清泉沁人心脾,令人难忘。

学生的成长,需要时间,面对孩子们,我们要有慢的教育艺术,我们需要的是耐心与等待,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更是必要的。在教学上,要慢慢地感悟,用心发现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慢慢地用心和学生一起感受,体验成长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面对学生,我们还要学会从容与宽容。从容是一种态度,不慌张,有条理;宽容是一种美德,有气度,不计较。慢需细致,慢需平和,慢需耐心,慢需宽容。让我们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生命的主体-----教育,陪着孩子们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孩子们成长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们长大。

2018年5月读书笔记

守望?永恒 ——读满建宇的《守望教育》有感

让我们在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

——题记

打开首页通读作者的前言,令我心血澎湃。他的精辟话语不仅让我勾起从教生涯的点点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