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植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石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
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更不会想到它来源于岩石。本课活动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是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岩石和土壤是组成地表的重要物质,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是各种外力对岩石和土壤作用的结果,其中侵蚀和沉积作用的主要对象是土壤和岩石。寻找土壤成分的沉积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壤里有什么,而且使学生对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有一定的认识,为下面几课的学习做些铺垫。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动植物的活体和残替,以及腐
殖质、水和空气等。
3.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
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 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报纸、放大镜、小烧杯、镊子、小棍、水、筛子等。
演示材料:干土、酒精灯、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看学生采集土壤的录象。
2、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土壤中有什么。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1、引导学生设计观察方法。 2、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观察现象,综合各种信息,认识土壤成分,理解土壤成因。 ①、学生汇报观察现象:湿土中生物活体与残体、水分;干土中发现了小石子、沙。
②、观察沉积实验现象。
③、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第52页文字。
④、在土壤中还有什么物质是我们的肉眼观察不到?
演示实验:燃烧土壤,学生观察。引导理解土壤中含有腐殖质,并补充说明还有盐分等其他不易用肉眼观察到的物质。
⑤、说说土壤的成因。 ⑥、土壤中到底有什么成分呢? 三、土壤和生命
1、引导学生充分说说“土壤和生物的关系”。 ①、小组讨论。 ②、学生汇报交流。
③、土壤对生物有着巨大的影响,而生物的活动也对土壤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是相互的。
2、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并作总结。 ①人类又与土壤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②边整理材料,边听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的诗,体会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附送:
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地球(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2、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火红的圆球;晚上,我们能够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站在地球的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 二、提出猜想与假设
我们地球是否也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是圆的呢?有什么能证明呢?古人们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三、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的活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