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旋转”》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案教

“图形的旋转”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并理解它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2) 数学思考

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旋转这一图形变化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体会类比和分类思想,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 解决问题

在了解图形旋转的特征,并进一步应用所掌握的这些特征进行旋转变化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4) 情感态度

经历对生活中旋转图形的观察、讨论、实践操作,充分感知数学美,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旋转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能够利用旋转的性质绘制旋转后的几何图形.

教学难点 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性质的探究过程,能根据旋转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

教学手段 Flash课件、硬纸板、白纸、圆规、直尺、量角器、学案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问题与情境 视频导入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日趋严峻,世界各国都大力提倡绿色能源、低碳生活.世博园中有些场馆就体现出这一理念. 教师:风车在风的吹动下不停地转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电能.生活中像这样转动的物体还有很多,例如小朋友荡秋千、时钟的指针、转动的风车、游乐园的大转盘……它们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个旋转的世界. 到底什么样的转动是旋转呢?它都有哪些性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旋转的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板书:§23.1 图形的旋转 播放视频,以世博会为载体、以风车发电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同时风车发电也体现了绿色能源、低碳生活的理念,渗透着节能减排、环保的意识.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身边除了平移、轴对称变换等图形变换之外,生活中广泛存在着转动现象,从而产生对这种变换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为本节课探究问题作好铺垫. 教学 环节 旋转定义 1、 展示“小朋友荡秋千、转动的指教师提问:观察这些转动现象,你能发现它针、转动的风车”的画面. 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学生观察旋转的图形,自主发现这些转动现象的共同特点: 物体绕着一个定点按照一定的方向在转动. 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将三种不同类型的旋转现象进 行类比,概括出共同特点. (2)学生能否将共同特点运用语言表达清楚. 2、 屏幕上将实物的转动渐渐抽象教师:以上这些都是生活中物体的旋转,在成图形的转动.(点、线段、三角形初中阶段,我们只研究平面内图形的旋转. 三种类型绕定点O转动) 教师提问:结合这里图形的转动现象,你能3、以时钟指针为例,演示其转动过不能给类似于这样的图形旋转下个定义呢? 程. 学生各组之间互相补充和完善,不难得出旋 .转定义: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定点转 ...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抽象出图形旋转的本质,并能 用自己的语言将旋转定义概括出来. (2)在概括定义时,学生能否指出“在平面 内”这个限定条件. 教师:结合图示介绍旋转中心、对应点、旋合作 转角、旋转方向这几个概念. 教师关注: 交流 学生对旋转中心、对应点、旋转角、旋转方 解读向这几个概念是否理解. 探究 教师提问: 4、演示△ABC绕点O旋转的过程. 图中的旋转中心是哪个点? 谁能说出图中的对应点?有多少对? 谁能说出图中的对应边、对应角? 谁能说出图中的旋转角?你怎么找的? 图中的旋转方向又是怎样的? 学生独立作答. 教师关注: (1)学生对旋转中心、对应点、旋转角、旋 转方向这几个概念是否掌握. (2)能否顺利指出对应点、找出旋转角. 5、练习. (1)如图,杠杆绕支点转动撬起重学生自主作答. 物,杠杆的旋转中心在哪里?旋转教师关注: 角是哪个角? 学生能否在生活实际的旋转例子中,找出旋转中心、旋转角. (2)时钟的时针在不停的旋转,从教师关注: 上午6时到上午9时,时针旋转的(1)学生是否会计算时针的旋转角度. 旋转角是多少度?从上午9时到上(2)学生能否运用语言表达清楚. 午10时呢? ?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物体转动的共同特征,初步感受转动的本质. 将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逐渐抽象成图形的旋转,即体现出了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研究对象是“图形的旋转”. 先让学生观察点、线段、三角形三种类型绕定点O转动的过程,再着重演示时钟指针的转动过程.让学生比较其特征,并不断地对各种现象的特征进行分化和类化,逐渐抽象概括得出旋转的定义,这体现了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究. 结合线段旋转的图示理解定义、介绍概念,直观形象,印象深刻. 检测学生对于旋转中心、对应点、旋转角、旋转方向的掌握情况. 进一步对于对应点进行探究,了解到:△ABC可看作是由无数个点构成,所以旋转前后的图形有无数对对应点. 进一步对于旋转角进行探究,了解到:先找到对应点,再将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相连,构成的夹角就是旋转角. 考查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及对生活实际的旋转例子中旋转中心、旋转角的认识. 检测学生对时针旋转角度计算掌握的情况. 教学 环节 问题与情境 (3)请观察演示,再做判断:下列一组图形变换属于旋转变换( ) 师生行为 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准确区分平移、轴对称、旋转这三种不同的图形变换. (2)学生能否说清楚D选项不是旋转变换的理由. 教师提问:一个图形在旋转过程当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呢? 学生指出图形的位置在改变,而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发生改变.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 教师: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是图形旋转的一个基本的性质,那除了这个性质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性质呢?我们一起进一步来进行探究.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作图的步骤. 教师提问:旋转中心除了可以位于三角形外部,还可以位于三角形的什么位置上? 学生指出还可以位于三角形的内部或三角形上. 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顺利指出旋转中心的不同位置. (2)学生是否掌握利用硬纸板作出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方法. 教师提问:你如何作出旋转中心位于三角形内部的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 学生描述作图的方法. 教师关注: 学生描述的方法是否正确、语言表达是否准确. 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学具画出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 教师提问:观察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你们能发现旋转有哪些性质? 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案,最后各组派代表利用投影仪展示其猜想. 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借助学具画出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 (2)学生能否借助学案,顺利得出猜想,并表述清楚. 教师提问:刚才的性质大家是用刻度尺、量角器进行测量发现的,在测量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误差,现在老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验证,看能否得到与大家相同的结论. 教师关注: 试图改变旋转中心的位置、改变旋转方向、改变旋转角,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验证. 教师提问:以上是转动三角形得出来的结论,那对于四边形、五边形甚至更复杂的多边形是不是也具有相同的结论呢?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几何画板》软件,自己动手来验证. 设计意图 强化学生对旋转的认识,能准确区分平移、轴对称、旋转. 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旋转的本质. 借助练习引出旋转的性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利用课件演示作图的步骤,直观形象,便于理解掌握. 让学生体会旋转中心位置可以任意改变,位于图形的外部、内部或图形上均可. 结合前面的演示,让学生自主探究“作出旋转中心位于三角形内部的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的方法.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借助学案,以问题为导引,逐步对旋转的性质进行探究,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利用学具进行观察、实验.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这是深入探究的有效策略. 学生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及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验证学生的探究结果,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体现数学的严谨性. 让学生亲身经历验证的过程,体验的更加真切,印象更为深刻.并且经历由特殊到一般地验证过程,感知结论是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旋转性质 1、教师演示利用硬纸板画出旋转中心位于三角形外部的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作图步骤. 合作交流解读 2、学生自主探究:利用硬纸板画出旋转中心位于三角形内部的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方法. 探究 3、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作出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 借助学案,探究旋转的性质. 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4、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三角形的旋转过程,验证学生的猜想. 5、学生自主借助《几何画板》软件验证猜想.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