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记:花的概念;花序的概念;总状花序、穗状花序、柔荑花序、圆锥花序、肉穗花序、柔荑花序、圆锥花序、肉穗花序、伞形花序、复伞形花序、无限花序、有限花序的概念;蝶形花冠、十字形花冠、唇形花冠的概念;单体雄蕊、二体雄蕊、二强雄蕊、四强雄蕊、聚药雄蕊、多体雄蕊的概念;侧膜胎座、中轴胎座的概念;减数分裂的概念;开花的概念;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的概念;双受精的概念;花的组成。生活史的概念;世代交替的概念;无融合生殖;
理解:禾本科植物花的组成;小穗的组成(以小麦为例);花药的发育与结构;减数分裂过程;花粉粒的发育与结构;子房的结构;胚珠的结构;胚囊的发育与结构;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及其生物学意义。
应用:比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不同点;试述农业生产中对传粉规律的利用和控制;试述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双受精过程从花粉粒萌发开始)。以小麦为例试述被子植物的生活史(用表解亦可);用表解由成热花至果实和种子的发育过程。 (二)种子发育、结构、类型;(次重点)
识记:双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的结构(以蓖麻种子为例);双子叶植物无胚乳种子的结构(以大豆种子为例);单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的结构(以小麦种子为例);单子叶植物无胚乳种子的结构。
理解:荠菜胚的发育过程;胚乳的发育类型;种子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应用:蚕豆、小麦、蓖麻三种植物的种子在结构上的异同; (三)果实类型和成花调节(一般)
识记:真果与假果的概念:单性结实的概念;无籽果实的概念;荚果、蒴果、角果、瘦果、颖果、核果、浆果、梨果等的概念;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短日植物;长日植物;光敏素。
理解:与光敏素开花关系;
应用:春化作用、光周期诱导在引种、控制开花的应用。
第八章 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地球上生存的植物有50余万种,我们要认识、利用和改造它们,就要具备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植物分类的方法;植物的分类单位;植物检索表的使用。深刻理解种的概念;植物的命名法则。了解植物分类的研究进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重点)
识记:植物分类阶元;种的概念;双名法概念
6
理解:种和种下单位的关系;植物命名方法; 应用:双名法的意义 (二)植物检索表(次重点)
识记:植物检索表概念; 理解:植物检索表编制和使用;
应用:α分类学阶段鉴定植物的基本方法。 (三)植物分类研究方法(一般)
识记:各研究方法名称。
理解:植物生殖器官特征较营养器官更稳定; 应用:学会分析被子植物演化过程中花结构变化
第九章 现存的原核生物与真核藻类的多样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重要类群蓝藻、绿藻、褐藻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深刻理解他们的细胞结构、色素、营养物质等方面的不同;了解这三个门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其他门的主要特征和代表植物。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蓝藻门、绿藻门、褐藻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识记:中央质和周质;异形胞;三门所含主要色素的不同
理解: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蓝藻门、绿藻门、褐藻门的主要特征; 应用:分析三门在细胞结构、色素、营养物质等方面的不同。 (二)蓝藻门、绿藻门、褐藻门代表植物和人类关系(次重点)
识记:蓝藻门、绿藻门、褐藻门常见代表植物种名。
理解:衣藻生活史特点即只有单倍体;海带孢子体基本形态;海带生活史特点即出现世代交替。
应用:水华、赤潮成因;地木耳、螺旋藻、石莼、海带等的经济价值。 (三)其他各门的主要特征和代表植物(一般)
识记:各门的名称
理解:细菌门、轮藻门、硅藻门、红藻门的主要特征。 应用:硅藻、紫菜、石花菜等的经济价值。
第十章 高等植物的多样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的主要特征
7
及代表植物;深刻理解各门生活史等方面的不同;了解各门与人类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的主要特征(重点)
识记:原丝体;原叶体;孢子囊群;多胚现象。
理解: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较其他植物进化的特征。
应用:分析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在生活史方面的演化。 (二)裸子植物门的分类和代表植物(次重点)
识记:各纲的名称;珠鳞;盖被。
理解:孑遗植物;松、杉、柏三科比较;买麻藤纲为何是裸子植物最特化类群; 应用:观察识别一些裸子植物并知道和人类关系;我国孑遗裸子植物。 (三)蕨类植物门的分类和代表植物(一般)
识记:各亚门的名称。 理解:各亚门的主要特征。
应用:观察识别一些蕨类植物并知道和人类关系。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类群简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具有高度适应能力的被子植物是现代地球上最占优势的植物,也是植物界生命力最强、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高等植物。学会被子植物分类,对农业生产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极为有利。被子植物分类以植物形态特征作为主要分类依据,而各器官的形态都用一定的名称术语描述。根据形态特征,将被子植物分为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茎、叶、花、果的分类术语;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纲的特征。理解双子叶植物纲中的各科、单子叶植物纲中的各科的特征与代表植物。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木兰科、毛茛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蝶形花科、伞形科、茄科、唇形科、菊科、禾本科、兰科(重点)
识记:雌蕊柄;托杯(花筒);
理解:双子叶植物纲与单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木兰科、毛茛科的主要特征、原始性状以及代表植物;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蔷薇科各亚科比较及经济植物;蝶形花科的主要特征及其经济植物;伞形科、菊科、茄科、唇形科的主要特征及其经济植物;兰科的名贵花卉及药用植物;禾本科的主要特征。
应用:学会检索表(重点科检索表)和工具书的使用;分析菊科是双子叶植物、兰科是单子叶植物最进化类群之一;分析木兰科、毛茛科的原始性;分析蔷薇科各亚科的不同;分析禾本科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观察识别各科的一些植物;。
8
(二)壳斗科、锦葵科、葫芦科、含羞草科、苏木科、芸香科、百合科(次重点)
识记:壳斗;单身复叶。
理解:壳斗科、锦葵科、葫芦科、芸香科、百合科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应用:分析含羞草科、苏木科、蝶形花科的不同;观察识别各科的一些植物。 (三)樟科、桑科、胡桃科、蓼科、杨柳科、葡萄科、莎草科等科(一般)
识记:隐头花序
理解:樟科、桑科、胡桃科、蓼科、杨柳科、葡萄科、莎草科等科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应用:观察识别各科的一些植物。
第十二章 植物多样性产生、维持和演化历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刻理解被子植物的四大分类系统的名称和观点;理解被子植物的起源两种假说的主要观点;了解植物多样性产生、维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被子植物的四大分类系统(重点)
识记:四大分类系统的名称和产生时间次序 理解:四大分类系统的主要观点。
应用:分析四大分类系统的主要观点的不同。 (二)被子植物的起源两种假说(次重点)
识记:两种假说的名称。 理解:两种假说的主要观点。
应用:分析两种假说的主要观点的不同。
(三)原核生物、真核藻类、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裸子植物的发生和演化;植物进化的规律;物种的概念;植物的变异;植物变异与自然选择;隔离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维持;群落内植物多样性的维持(一般)
识记:生物学种概念;生殖隔离;地理隔离; 理解:原始与进化特征;植物变异与自然选择关系。 应用:植物多样性的维持原理在植物多样性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9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1、指定教材:《植物生物学》,杨世杰主编,科学出版社
2、参考教材:《植物学》(第二版)(2007年),郑湘如、王丽主编,中国农
业大学出版社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