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备课: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文中哲理及作者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预习案】
一、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 )余 近语( )士大夫 萃( ) 寒梢( ) 笔砚( ) 斤斧何曾赦箨( )龙 畴( )昔 曝( )书画
二、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把你在阅读本文时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小组讨论。 三、梳理文章结构:
【探究案】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诵读全文并翻译
二、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一)重点掌握词语:解释加点字词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2、投诸地而骂 3、以为口实 4、而读书者与之 5、余因而实之 6、月落庭空影许长
7、近语士大夫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二)找出文中的通假 字:
1、少纵即逝矣 2、与可没与陈州 (三)、解释下列 古今异义的词:
(1)、 初不自贵重: 贵重, 古: 今: (2)、 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 古: 今: (3)、 废卷而哭失声: 废, 古: 今: (4)、 吾将以为袜: 以为, 古: 今: (5)、 发函得诗: 发, 古: 今: (6)、 而读书者与之: 与, 古: 今: (7)、 以书遗余曰: 遗, 古: 今: (四)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并翻译: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余因而实之 3、初不自贵重 (五)解释一词多义:
为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余为徐州 4、而予以为有道者 5、吾将以为袜
乃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2、乃见其所欲画者 其 1、乃见其所欲画者 2、岂独得其意 3、而予亦悔其随之 4、以追其所见 5、其所以然 6、岂独得其意 然 1、自视了然 2、予不能然也 3、然二百五十匹绢
以 1、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2、与可以书遗予曰 3、吾将以为袜
之 1、竹之始生 2、一寸之萌耳 3、生而有之也 4、临事忽丧之 5、士大夫传之 6、而读书者与之 (六)判断下列 文言特殊句式 :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足相蹑于其门
3、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5、吾将以为袜
6、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7、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8、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9、轮扁,斫轮者也 10、世岂有万尺竹哉?
第二课时 通读全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 一、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二、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
四、文章主旨是什么?
五、思考: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六、感悟与思考
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启迪和教益?
【训练案】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捕蜩(zhōu) 稍(shāo)纵则逝 偃(yǎn)竹 B.砍斫(zhuó) 庖(táo)丁解牛 赦(sha)免 C.沦丧(sàng) 兔起鹘(gǔ)落 蹑(nia)足 D.缣(jiān)素 亲密无间(jiàn) 曝(bào)晒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事前充分准备,事发才能胸有成竹,不会慌乱。
B.画竹高手文与可兔起鹘落,转眼间就把一幅翠竹图呈现给大家。
C.他无意间看到一个扒手得心应手的将乘客的钱包偷了去,惊的嘴张了老大,却未敢出声。 D.我们这位教授一走上讲台,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3.与例句中“寻”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寻之无所得
C.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D. (马)蹄间三寻【史记?张仪传】 4.与例句中“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A.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B. 沛公然其计,从之
C.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D.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与例句中“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 A.(诸葛)亮亲率诸军攻祁山
B.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投诸渤海之尾
6.下列句中“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与可以书遗余 B.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C.齐桓公饭酒醉,遗其冠 D.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段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第三段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选文通过记述文与可与作者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
C.苏轼详写了自己和文与可的诗画交往,尤其对于当时二人开玩笑的诗句记述的完整有趣,表明了对朋友文与可的怀念。
D. 选文第三段在叙写写作情景的同时,含蓄的表达了和文与可有着深厚的情谊。 【诗句、美文欣赏】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三国演义》关羽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题竹石》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 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
竹有节,有千节,虽清瘦,却挺拔,风过不折,雨过不浊。君当如竹,坚韧不拔,显气节。 ——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 竹之韵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梅花不知倾注了多少情。南宋诗人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然而,梅必竟有“花”。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情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整整,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象个活泼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炯娜多姿。暑尽寒来,她仍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高大的槐树,使人想起了将军;而修竹呢她使人想起了隐者。竹轻盈细巧、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
置身万倾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举目望去,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象一队队,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
那怕是在条件艰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她不求索取,只有奉献。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要有尽有。在成宁竹乡,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说,道出了竹乡人与竹密不可分的关系。竹乡人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楼、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笋??竹子还以她残留的校丫扎成扫帚,为人类清除污垢,就是竹沫、竹头等,也在灶底燃烧,发挥光和热。有幅对联这样写道:“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
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