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最全版—2018年主管护师相关专业知识

第六篇护理健康教学

第一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健康教育1、定义: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合理利用资源,、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它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以传播健康信息为主要措施,以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为目标,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 2、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①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计划、组织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②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从而防止疾病,增进健康,不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③融合了医学科学、行为科学、传播科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3、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一)按目标人群或场所分类1学校健康教育——指通过学校、家长及学校所属社区内成员的共同努力。向学生健康经验和知识结构。对象包括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及大学生。2职业人群健康教育——指通过提供健康知识、技能、服务,促使职业人群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3医院健康教育——指以病人为中心,针对医院患者个体及其家属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康复。4社区健康教育——指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

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目的是挖掘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保健潜力(二)按教育目的或内容分类:分防治疾病的健康教育、营养健康教育、环境保护健康教育、生殖健康教育等。 二、健康促进(核心策略是社会动员)1、定义:\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使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2、健康促进的领域1)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如政策、法规、财政、税收。2)创造支持环境:工作和生活环境。 3)加强社区行动 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卫生服务责任由个人、社区组织、卫生专业人员、卫生机构、商业部门和政府同承担。3、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渥太华宣言》明确了健康促进的三个基本策略,即倡导、赋权与协调。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健康相关行为 一、1、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引起的反应,包括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美国心理学家伍得渥斯提出了著名的S-O-R行为表示式。刺激—有机体—行为反应 2、行为的构成要素:1)行为主体—-人。2)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3)行为环境——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4)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及所应用的工具。5)行为结果——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的影响。3、人类行为的分类:1)本能行为:由人的生物性所决定,是人类的最基本行为,如摄食行为、性行为、躲避行为、睡眠等。2)社会行为: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其造就机构来自社会环境。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4、人类行为的特性1)目的性:目的性是人类行为区别于

动物行为的重要标志。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类行为的目的性也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前提。2)可塑性:通过不断地学习、环境的影响,人类的行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就是人类行为的可塑性。一般而言,年纪越小,其可塑性越大。工作者应抓紧人们社会化关键期教育。3)差异性:健康教育的措施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5、人类行为的适应形式:有六种,即反射、自我控制、调试、顺应、应对和应激。1)反射:人体通过“反射弧”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方式称反射,最基本的反射与本能行为相联系。如看到突然飞来的物体,人立即产生的躲避行为。反射为人类的适应行为奠定了基础。2)自我控制:当某种行为可导致正负两方面的结果时,个体常常对自己的部分行为进行控制,以达到适应社会的目的。3)调试: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配合、相互适应的方式和过程。调试一般发生在协调矛盾、解决冲突的过程中。4)顺应:指个体与群体不断接受新的经验、改变自己行为方式(如根据医嘱,按时服药-顺应的适应性行为)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5)应对:指个体决定是否采取某种行为,以适应目前或长远的需要。6)应激:是个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

6、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1)被动发展阶段—在0~3岁内,此阶段的行为主要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发展而成,如婴儿的吸吮、抓握。啼哭等行为。2)主动发展阶段—在3~12岁内,此阶段的行为有明显的主动性,其主要表现为爱探究、好攻击、易激惹、喜欢自我表现等。如5岁问为什么。3)自主发展阶段—自12~13岁起延续至成年,此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