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 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及稳定性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注射剂的生产工艺过程和操作要点。
2. 掌握影响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二、实验原理
注射剂又称针剂,系将药物制成供注入体内的无菌制剂。注射剂按分散系统可分为四类,即溶液型注射剂、悬型注射剂、乳剂型注射剂、注射用无菌粉末(无菌分装及冷冻干燥。根据医疗上的需要,注射剂的给药途径可分为静脉注射、脊椎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皮内注射五种。由于注射剂直接注入人体内部,故吸收快,作用迅速,为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对成品生产和成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注射剂的工艺流程:
以溶液型注射剂制备过程为例,其工艺流程如下,
图1 溶液型注射剂的一般制备工艺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一个合格的注射剂必须是澄明度合格、无菌、无热原、安全性合格(无毒性、溶血性和刺激性)、在贮存期内稳定有效,pH值、渗透压(大容量注射剂)和药物含量应符合要求。注射液的pH值应接近体液,一般控制在4~9范围内,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如磺胺嘧啶钠注射液的pH值为9.5~11.0,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2~5.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pH值为3.5~5.5,注射用奥美拉唑的碱度范围为pH9.0~11.5。具体注射剂品种的pH值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满足临床需要,其次是满足制剂制备、贮藏和使用时的稳定性,最后要满足人体生理可承受性。凡大量静脉注射或滴注的输液,应调节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接近。凡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常制成注射用灭菌粉末即无菌冻干粉针
或无菌粉末分装粉针,以保证注射剂在贮存期内稳定、安全、有效。
为了达到上述质量要求,在注射剂制备过程中,除了生产操作区符合GMP要求、操作者严格遵守GMP规程外,药物、附加剂及溶剂等均需符合注射用质量标准,其处方必须采用法定处方,其制备方法必须严格遵守拟定的产品生产工艺规程,不得随意更改。
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其分子结构中,在羰基比邻的位置上有两个烯醇基,很容易被氧化。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可以被氧化。影响维生素C溶液稳定的因素很多,例如氧气,PH值,金属离子,温度及光线等,对固体维生素C,水分与湿度影响很大。维生素C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放置过程中颜色变黄和含量下降。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可见分光光度计,pH计,水浴锅,电炉,量瓶等。
材料:维生素C,碳酸氢钠,焦亚硫酸钠,注射用水,硫酸铜,依地酸二钠等。
四、实验步骤
1. 5%维生素C注射液的制备
取注射用水500ml煮沸,放冷至室温,备用。取维生素C 20g,加放冷至室温的注射用水溶解并稀释至500ml制成5%的维生素C注射液,备用。取样进行含量测定,同时测定注射液在420nm处的吸收度,作为0时的含量及吸收度。 2.影响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因素 1.pH的影响
(1)pH值对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的影响
取(1)中制备的注射液400ml分成4份(容器应干燥),分别为50、50、250和50ml,用NaHCO3粉末调节pH至4.0,5.0,6.0,7.0。用微孔滤膜过滤,用注射器将上述溶液分别灌入2ml安瓿中,每个pH值溶液灌装8支。用皮套捆扎后同时放入100℃水浴中加热1h,观察不同时间溶液颜色变化,按表1以+++…表示颜色变化进行记录,测定1h时测定注射液的吸收度。
(2)空气中氧的影响
取(1)中制备的pH6的5%维生素C注射液100ml,分成3份(容器应干燥):①于2ml安瓿灌装2ml后熔封,共灌8支;②于2ml安瓶灌装1ml后熔封,共灌12支;③于2ml安瓶灌装2ml后,通入N2(约5秒),立即熔封,共灌8支。分别标记样品后,放入100℃水浴中加热1h,照(1)中所述方法观察不同时间溶液颜色变化,按以+++…表示颜色变化进行记录,测定1h时测定注射液的吸收度。考察不同含氧量对维生素C稳定性的影响。 (3)抗氧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