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 概念

1.智者欧底姆斯使用的是什么手法?

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就想在初次见面时给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因此,一见面他就劈头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回答,学习的当然是他不知道的东西。于是,欧底姆斯就向这个青年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你认识字母?” “我认识。”

“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 “是的。”

“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 “是的。”

“如果你认识字母,那末教师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吗?” “是的。”

“那末,或者你并不在学习,只是那些不认识字母的人在学习吧?” “不,我也在学习?”

“那末,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你就在学习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 “是的。”

“那末,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

这个青年就是这样被欧底姆斯弄得昏头昏脑,最后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他为师。 请问:欧底姆斯使用什么,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 案例解析:

本题引自柏拉图的《欧底姆斯篇》。

在古希腊哲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哲学学派——智者学派。这个学派在哲学史上以善于论辩而著称。这些“智者”,不仅自己常常同别人论辩,而且还以此为职业,招收门徒,专门传授论辩的方法。其中不少人沦为诡辩论者。

本题中欧底姆斯所采用的基本手法,就是玩弄语词把戏,以混淆是非。

我们已经知道,概念都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但是,语词同概念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不

1

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而同一个语词也可表达不同的概念。人们在思维与辩论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词和概念的这种联系和区别。如果故意地抹杀这种联系和区别,加以割裂或夸大,那就势必会造成语词或概念的混淆。

在日常语言中,有的语词的涵义是不确定的,这种情况就有可能为某些人所利用,混淆同一语词所具有的各种不同涵义(即表达的不同概念),来进行诡辩。在本题中,欧底姆斯就是这样干的。比如,“教师教你的时候”这个复合词所表示的时间概念,既可以是指谈话时的“过去”,也可以是指谈话时的“现在”,甚至是“未来”。而当欧底姆斯向这位青年提问说:“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其中“教你的时候”指的是“过去”,即表示“过去”这一时间

概念。而当他向青年提问说:“如果你认识字母,那末教师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吗?”这时,其中“教你的时候”(在文中省略了)指的则是“现在”(或“未来”),即表示的是“现在”(或“未来”)的时间概念。但是,这位青年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因此被弄得昏头昏脑了。

2.小气鬼做帽子

西班牙文学名著《唐·吉诃德》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桑丘总督在任时,遇到这样一个案件:有个小气鬼拿了一块布去请一个裁缝做一顶帽子。他问布够不够?裁缝量了布之后说:布够了。但是,这个小气鬼疑心裁缝要赚他的布。于是,他就问这块布够不够做两顶帽子?裁缝看透了他的心思,就回答说:够做。小气鬼还不罢休,又问够不够做三顶帽子???他添上一顶又一顶,直到五顶,裁缝总说能够做。就这样,他们谈妥了,这块布做五顶帽子。

等到约定取帽子的那一天,小气鬼到了裁缝店。他看到裁缝拿出做好的五顶帽子,小得只能套在手指头上。小气鬼发现自己上了当,于是就列桑丘总督那里告裁缝的状。 在法庭上,原告小气鬼坚持要裁缝赔他的布,而被告裁缝却坚持要小气鬼付工钱。桑丘总督听了两人的话之后,作了这样的判决:裁缝不准要工钱,小气鬼也不准要布,做好的帽子充公,送到牢里给囚犯用。

我们要问:裁缝与小气鬼的争吵,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呢?

案例解析:

小气鬼同裁缝争吵的直接原因是,小气鬼发现自己上了当,帽子虽然作了五顶,却一顶

2

也派不上用场。但是,小气鬼又为什么会上当呢?原来是小气鬼只问他的布够不够做两顶帽子、三顶帽子、四顶帽子、五顶帽子.而没有明确说明要做多大的帽子或谁戴的帽子,因此,裁缝就抓住小气鬼这个不明确的、含糊的概念,故意整一整小气鬼。

当然,严格说起来,裁缝的思想方法也是不对的。应该承认,在一般人心目中,“帽子”这个概念基本上是明确的。淮做帽子都是为了头上戴的。因此,裁缝把小到只能套在手指上的东西也说成是“帽子”,这不能不说他是有意地混淆了概念。。

既然双方都存在逻辑问题,因此,桑丘总督的判决(使双方都有所损失,又不再受损失),确是比较公正的。

3.一场关于进化论的争论

在科学史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八五九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从此,进化论就传播开来了。当时,英国的教会觉得这是个极大的威胁。因此,教会于一八六O年六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在牛津召开了一次著名的会议。大主教威尔勃福斯也赤膊上阵。反对达尔文学说的人都期望这位在当时被认为最聪明、最有辩才的主教来驳倒进化论。而站在保卫达尔文学说最前列的是三十五岁的年轻教授赫胥黎。会议快结束

时,威尔勃福斯大主教作了长篇演说,他的演说暴露了他对达尔文学说的茫然无知。后来,大主教撇开了科学的论据,施展了浅薄无聊的人身攻击。他说:

“赫胥黎教授就坐在我旁边,他是想等我一坐下就把我撕成碎片,因为照他的信仰,人是由猿变的嘛!不过,我倒要问问:这个猴子子孙的资格,到底是从祖母那里得来的,还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呢?”

听罢大主教的演说,赫胥黎紧接着站了起业。他冷静、坚定、沉着、严峻地宣称:达尔文学说是对自然史现象的一个解释,达尔文的书充满着大量可以证明生物进化的事实,没有别的学说比达尔文的解释更合理了。最后,为了科学的尊严,他对威尔勃福斯的人身攻击作了必要的回击,他指出:

“我断言——我重复地断言,要说我起源于弯腰走路和智力不发达的可怜的动物,我并不觉得羞耻;要说我起源于那些自称很有才华,社会地位很高,却胡乱干涉自己所茫然无知的事物,任意抹煞真理的人,那才真正可耻!”

3

赫胥黎的这几句话,象一颗炸弹震动了全场。拥护达尔文学说的大学生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威尔勃福斯大主教哑口无言,狼狈不堪。卑劣的人身攻击并没有给宗教以任何帮助,经过这一场论战,达尔文主义倒是真正站稳了脚跟。 请问:威尔勃福斯的言论,从逻辑上说有什么错误?

案例解析:

本题也属于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问题。大主教威尔勃福斯的逻辑错误,除了施爬人身攻击之外,还在于;他故意把在集合意义下使用的概念;当作在非集合意义下的概念来使用。

“人是由猿变的”,——确实加此。问题是,这里说的“人”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个人,这里说的“猿”也不是指某一个个别的猿。生物的进化的质变,是靠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和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而完成的。在很长很长的年代里,有过一种亦人亦猿的动物,很难区分他(它)是人,还是猿。从猿到人,不可能是一代之功。因此,决不能说某一个人是由某一个狄变来的。“人是由猿变的”这个判断的正确含义,是指人类从总体上:说,是由古猿进化来的。在这里,“人”和“猿”都是集合意义下使用的概念。如果有一个贵族女学生问:“动物园里的猴子会不会变人?”人们可以原谅她的浅薄无知。但是,这位大主教从“人是由猿变的”这个正确的前提,得出“赫胥黎是从猴子变的”的结论,并借以谩骂赫胥黎的祖母或祖父是猴子,则只能认为是有意地玩弄逻辑诡辩。

第二部分 判断

1.“无功就是有过”

清朝人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原文是文言文,大意是这样: 有人梦中到了阴府,看见一个官员在阎王跟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无愧于鬼神。阎王笑了笑说:“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末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也不用喝,岂不更胜于你?”官员答道:“我虽无功,但总无过吧!”阎王又说:“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对某狱某狱因避嫌疑而不言,对某事某事因怕麻烦而不办,岂不是负国负民?功就是有过呵!”此官员无言可答。

读者看过这个故事以后,请你想一想:在这位官员同阎王的对话中,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形式呢?

4

案例解析:

在这个故事中,官员同阎王的对话,主要运用了判断这种思维形式,来表示各自的看法。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它通过对思维对象的性质、关系、状态、存在等等所作的断定,表现 出人们对面实对象的一定认识(即反映)。所以,也可以说,判断是人们用以反映现实对象情况的一种思维形式。由于判断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肯定或否定),而这些断定于总是存在着一个是否符合该对象实际的问题,即总有二十真假的问题,所以,判断总是一种或真或假的思想。

在本题中,官员同阎王的对话,都是通过一个个判断来进行的。比如,官员最初表白自己“生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因而“无愧于鬼补”。这些表白都是判断。前者肯定他自己为官清廉,后者则否定他自已在鬼神面前有愧色。阎王听过以后,用“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末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也不用喝,岂不更胜于你?”来反驳官员“无愧于鬼神”的表白。这里,阎王作出了一个“如果??那末??”形式的判断,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判断,它是由两个简单的判断(“不贪钱就是好官”和“在公堂中设一木偶??岂不更胜于你”)结合而成的。其巾,前一个简单判断的存住,址后一个简单判断存在的条件,这朴较复杂的判断在逻辑上称为假言判断,它是表示人们对事物情况 有条件地作出断定的判断。

接着,这位官员又辩护说;“我虽无功,但总无过吧:”这也是由两个简单的判断(“我无功”和“我无过”)结合而成的。在这个判断中,对两个简单判断同时给予了肯定,这在逻辑上称为联言判断。

紧接着,阎王又用了一系列反映这位官员生时为官情况的判断(“你处处八水保全自己??”)来反驳官员“无过”的论断,并最后结论式地提出了一个明确、肯定的判断:“无功就是有过”。在事实面前,这位官员无言可答了。

当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它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那种明哲保身,虚与委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场习气的柯力鞭笞。从这里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要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或者反驳别人的某朴观点,总是要通过作出各种不同种类的判断来进行的。判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我们必须了解它,准确地运用它。

2.县官画虎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