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纪,欧洲某地有个村庄。这个村庄里住了两种人:一种是总说真话的骑士,一种是总说假话的无赖。这两种人的衣着、风度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因而单从外表上是无法断定他们各是哪一种人的。
有一天,一位学者途经这个村庄,看见大树下有A、B两人在休息。他很想知道他俩到底是什么人。于是。他就向A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俩中有一个是骑士?”A回答说:“没有。” 学者听了A的回答,稍微想了一想,就推出了A和B各是什么人。 请问:A和B各是什么人?这位学者是怎样从A的回答中弄清楚了这点的?
案例解析: A是无赖,B是骑士
如果A是骑士,那么,他就是说真话的;如果他说真话,那么,他对“你俩中有一个是骑士?”应该回答“有”;而他却回答“有”;而他却回答“没有”;所以,他不是骑士,而是无赖。这个推理形式如下:
如果他是骑士,那么,他总是说真话的 如果他是说真话的,那末,他对这个问题 应回答“有” 所以,如果他对这个问题回答说“没有”,那末他 就不是骑士
这个推论是符合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的,因而是正确的。
既然根据这个推论得出A不是骑士(而是无赖),那末A就是说假话,如果A说假话,那末两人中一定有一个是骑士。这个推理形式如下: 如果A是无赖,那末A就是说假话 如果A说假话,那末两人中一定有 一人是骑士 所以,如果A是无赖,那末两人中一定 有一人是骑士
这个推论符合充分条件纯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的规则,因而是正确的。 既然A、B中有一个是骑士,已断定A是无赖,所以B是骑士。
13.在轮船码头上
31
在一个客运码头上,下船的旅客们正在匆匆地走出码 头。这时,刚刚丢失了旅行袋的小马,发现前面有个人正提 着他的旅行袋。于是,他立即赶上前去,拦住这人责问说:“你为什么拿了我的旅行袋?”这人一怔,立即道歉说:“怎么,这是你的!对不起,我拿错了。”随即将旅行袋还给小马,头也不回地向外走去。
这一切,被旁边一位民警看到了,他很快追了上去,问那人说:“你自己的旅行袋呢?怎么不去找了?”那人不及提防,一时目瞪口呆,没法回答。民警把他带到了派出所。经过仔细查问,原来这人是一个惯偷。
请问:这位民警足根据怎样的推论,而对这人引起警觉的?
案例解析:
这位民警是很善于逻辑思维的。他运用了充分条件的纯假言推理而作出了推论。 既然这人回答小马的责问时说“我拿错了”,那就意味着,这个人自己也应当还有一只旅行袋。他发觉拿的是别人的旅行袋以后,就应当再去找自己的旅行袋。但是,他却不去找。这说明他并没有自己的旅行袋,因而他不可能是无意地把人家的旅行袋拿错了。这个推理过程就是这样的两个推理:
一、如果他是拿错了旅行袋,那么他自己就 应当有旅行袋
如果他自己有放行袋,那么他就应当 去找自己的旅行袋 所以,如果他是拿错了旅行袋,那么他就 应当去找自己的旅行袋
二、如果他是拿错了旅行袋,那么他就应当 去找自己的旅行袋
他并没去找自己的旅行袋 所以,他并不是拿错了旅行袋
既然不是拿错了旅行袋,那当然就可能是有意盗窃了。这位民警就是根据这样的推
论而引起了警觉的。
14.上帝能否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石头?
32
中世纪的神学家们曾经荒谬地宣称:上帝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这个“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创造出来的。
对此,当时就有人提出过一个问题:上帝能否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并刘这个问题作了如下的推论:如果上帝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那末,上帝就不是全能的(因为有一块石头他举不起来),如果上帝不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那么,上帝也不是全能的(因为有一块石头他不能创造)。或者上帝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或者上帝不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总之,上帝不会是全能的。
直到今天,这个推论在逻辑上还是无可非议的。 请问:这是一种什么推理?
案例解析:二难推理的简单构成式。
15.山姆有罪吗?
在美国芝加哥,有一家大百货商店被人盗窃了一批财物。芝加哥警察局经过侦察,拘捕了三个重大的嫌疑犯:山姆、汤姆与吉宁士。后来,又经过审问,查明了以下的事实: 1.罪犯带着赃物是坐汽车逃掉的; 2.不伙同山姆,吉宁士决不会作案;
3.汤姆不会开汽车;
4.罪犯就是这三个人中的一个或一伙。 请问:在这个案子里,山坶有罪吗? 案例解析:
在这个案子里,山姆肯定是有罪的。
我们可以这样来推理:
如果汤姆无非,那末,罪犯就或是山姆,或是吉宁士。假如山姆就是罪犯,那他当然有罪。而假如吉宁士是罪犯,那他一定是和山姆共同作案的(因为他不伙同山姆是决不作案的)。所以,在汤姆无罪的情况下,山姆是有罪的。
如果汤姆有罪,那末他必定要伙同一个人去作案(因为他不会开汽车)。他或者伙同山姆,或者伙同吉宁士。如果伙同山姆,那么山姆当然布罪。如果伙同吉宁士,那么山姆还是有罪,
33
因为古宁士只打伙同山姆才会作案。
或者汤姆无罪,或者汤姆有罪,总之,山姆是有罪的。
以上的推理,显然是运用二难推理。我们如果仔细地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这里包含着三个二难推理。
1.从假设汤姆无罪推出山姆有罪。其具体二难推理过程为: 假如山姆是罪犯,那么山姆当然有罪,假如
吉宁士是罪犯,那末山姆也有罪
或者山姆是罪犯,或者吉宁士是罪犯 总之,山姆有罪 这是简单构成式的二难推理。
2.从假设汤姆有罪推出山姆有罪,运川的也是二难推理。即: 如果汤姆伙同山姆作案,那末山姆当然有罪;如果 汤姆伙同吉宁士作案,那末山姆还是有罪
或者伙同山姆,或者伙同吉宁士 总之,山姆有罪 这也是个简单构成式的二难推理。
3.把以上两个假设登并起来,也是一个二难推理。即:
如果汤姆无罪,那末山姆是布罪的
汤姆有罪,那末山姆还是有罪的
或者汤姆无罪,或者汤姆有罪
总之,山姆有罪 这也是个简单构成式的二难推理。
16.农民和小偷
在一个乡村法院的法庭上站着三个人,其中每一个人要么是当地的农民,要么是逃到这里来的小偷。法官知道,当地农民的回答总是真的,而小偷的回答总是假的。但是法官不知道,他们之中谁是当地的农民,谁是小偷。
因此,法官就依次从左向右地向他们提出问题。他先向左边的一个人提出一个问题:你
34
是什么人?这个人回答以后,法官就转向站在中间和右边的人,向他们提问说:“他(指站在左边的人)回答的是什么?”对此,站在当中的人回答说“他(指站在左边的入)说他是农民。”站在右边的人则回答说:“他说他是小偷。”
请问:站在当中和右边的人是什么人呢?是农民还是
案例解析:
站在当中的人是农民,站在右边的人是小偷。 法官是这样推理的;
对于“你是什么人?”这个问题,第一个被审问的人(即站在左边的人)必然是回答“我是本地的农民”。这个结论是可以通过一个二难推理而得出的。即: 如果他是本地的农民,那末他必然说自己 是本地的农民(因为他说真话)
如果他是逃到这里来的小偷,那末他也会 说自己是本地的农民(因为他说假话) 要么他是农民,要么他是小偷, 既然第—个被讯问的人必然说“我是本地的农民”,那么进一步判定第二个、第三个被讯问的人是什么人的问题就容易了。因为第二个被讯问的人回答说“他说他是农民”,这是如实地复述了第一个被讯问人的回答,即讲的是真话,所以第二个被讯问的人是农民。因为第三个被讯问的人回答说“他说他是小偷”,是不真实地复述第一个被讯问人的的回答,即说的是假话,所以第三个被讯问的人乃是小偷。
17.P先生是哪个岛上的人?
在遥远的过去,太平洋某群国中有两个小岛,A岛上所有的人平常都说真话, B岛上所有的入平常都说假话。这两个小岛都没有挂牌子,居民也都没有什么特殊的记号,而且经常相互往来。这些情况,在这个群岛国的其他地区里,大家都是知道的。
有一天,这个群岛同的一位航海家来到这两个小岛之中的一个岛上,遇见了一位P先生。当时,他既不知道这个小岛是A岛还是B岛,也不知P先生是说真话的,还是说假话的。
请读者给这个航海家出个好主意,使他只要对P先生提出一个问题,根据回答便能判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