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课时 价值与价值观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理解人的价值以及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3)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能力目标:

通过价值和价值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

2.难点:价值观的内涵及特征;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广大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一、导入新课

材料与问题探究:有人说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有人说金钱虽是财富的象征,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对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有人说权力是利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有人说权力就是责任,使用权力需谨慎,要做到权为民用。

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作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看法和选择为什么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了解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有什么作用等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二、学习新课

(一)、人的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经济学中所学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

在经济学中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6材料。

探究问题:哲学上讲的价值是什么?它与经济学中所讲的价值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 1、价值的基本含义

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念性和普遍性。

教师和学生分析比较人和事物的价值的区别,引出对人的价值的正确理解。 2、人的价值

师生共同分析:物(作为客体)——以自己的属性和功能来满足人的需要;人(作为客体)——以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人(作为

- 1 -

主体)——享受他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由此可以得出: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由此引出问题,怎样评价人的价值,是看他创造了多少价值还是看他享受了多少他人创造的价值?结合现实生活中人的各种思想现状进行讨论,评价。关于为什么要把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教师可作以下分析:

当贡献为零——社会不可能存在;当贡献等于索取——社会停滞不前;当贡献小于索取——社会萎缩退化;当贡献大于索取——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此得出结论:对一个人价值的评定,主要看他贡献了什么,而非索取了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理解下面的材料:

材料一:徐虎说:你不贡献,我不贡献,谁来贡献;他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

材料二:教材P97展示了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的图片,她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保一方百姓平安,在贡献中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的感人事迹。用以说明在今天,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这种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过渡)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从上面的学习自然过渡到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价值观就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教师接着问:价值观和社会意思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教师: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生1:比如:(事例一)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学生观念中广泛存在着思想冲突,如有的同学认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很快,提倡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已经过时,吃、穿、住、用的标准要提高,但也有同学认为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同样面对这一事物,不同的人认识和评价不同,说明了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教师:请同学们就要不要坚持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课后继续组织讨论,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生2:(事例二)伟大的科学巨人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明人,是一位跨时代的科学集大成者。他为创立科学的天文学、光学、数学和力学所作出的丰功伟绩是有口皆碑,光照青史的。但是牛顿晚年却认为上帝是一个永恒、无限、绝对完美的主宰者。他竭力在天体力学中寻找所谓上帝存在的证据,孜孜不倦地刻苦研究,

- 2 -

忠实地为上帝服务,坚信行星有序地围绕太阳运转,是由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由于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晚年的牛顿在科学上几乎没有什么成就。牛顿晚年的悲剧恰恰说明了价值观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晚年的牛顿在错误价值选择的支配下,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失败是必然的。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材料三: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他们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要反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去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去北京的人想还是去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到北京一个月,什么都没有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招待大厅的太空水可以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能赚钱。带路能赚钱,看厕所能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也能赚钱。五年后,两个人再次在火车站相遇了,只是物似人非,去上海的人在自己的努力下,已小有成就,开了自己的一家小公司;去北京的人和五年前相比基本没什么变化,只是更显苍老。

探究问题:五年后两位同时进城打工的人出现巨大反差,根源何在?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这种反差根源在于五年前的一次生存方式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正是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发生的,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冲突时所作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决定着人们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

(三)、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教师:分析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明确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正确价值观呢?

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92的“专家点评”。 探究?说说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内涵与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略。

小结:它强调集体利益即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同样它也不排斥个人利益,而是重视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额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价值观体现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总之,我们要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反对个人主义价值倾向。 三、课堂总结与作业

1、总结:我们在本节课学习了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知道了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于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我们青年学生要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

- 3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