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这些需要属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社会交往需要属于归属和爱的需要。
11、C 【解析】略。
12、A 【解析】 实践证明,要做好班级工作,必须从了解和研究学生着手。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和集体两个方面。
13、C 【解析】略。
14、D 【解析】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气质是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15、C 【解析】略。
16、B 【解析】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1)采取决定阶段。决定的采取,包括行动目的的确立、行动手段的选择和行动动机的取舍等环节。(2)执行决定阶段。决定一经采取之后,决定的执行便是意志行动实现的关键阶段。执行决定,常要求更大的意志努力。
17、A 【解析】 根据遗忘时间,把遗忘分成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是指遗忘的发生是暂时的,以后还能重新回忆的遗忘现象。永久性遗忘是指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而消失,是一种因衰退原因而引起的“存储性障碍”。
18、A 【解析】略。
19、B 【解析】 说理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其思想道德认识。指导自我教育法,即在班主任的激发和引导下,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自觉进行行为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20、C 【解析】略。 二、填空题 21、50% 22、强化
23、自我实现的需要 24、学制 体系 25、相对功利取向 26、 夸美纽斯
27、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8、 课程标准
29、 间接
30 、常规班会 主题班会 三、简答题
31、【答案要点】(1)学生的知、情、意、形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2、【答案要点】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
阶段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3、【答案要点】(1)教育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得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语言清晰;(6)双边活动积极。
34、【答案要点】(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四、论述题 35、【答案要点】
(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指机体的基本需要或匮乏性需要,它在本质上是有机体身上的赤字形成的需要,我们把它叫做匮乏需要或匮乏性需要;成长动机是指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的动机。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
①需要的五种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36、【答案要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一)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 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
再次,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首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
其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
再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
最后,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能够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效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五、案例分析题
37、【答案要点】(1)学生的表现与它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而且比较复杂。他们通常完全以自己的立场、观点分析看待事物,不考虑事物的客观性。过分的关注自我,过多反省,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体验敏感,多疑、导致老师公开读他的作文时,有了种种不情愿的表现,在该同学的眼里自己的文章是一种隐私,尽管写的好也不希望拿出来公开读。显然,老师的做法不符合他的心理特征,引起了他的反抗和淡漠,害怕自己的文章再被公开读,从此不再想写好作文,表现为不再积极上进。
(2)老师应该争取得到他的同意,可以在课堂上说“弗兰克同学的作文这次写的很好,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找他借来欣赏一下。”这样既尊重了学生本人的意见,又不会使他觉得有压力,还可使大家欣赏到他的美文,并且还能激发他的写作动机,有助于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二)
(满分为: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尔》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活动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