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创造文字之前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体会人类的聪明才智,认识文字的重要性。

2.认字9个,写字9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3.通过熟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培养语感。

【教学方法】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最后再将“语文天地”中的实践活动与之联系。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其他方面能力也得到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丁丁的好朋友交给丁丁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根细绳。丁丁想了半天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猜猜看。(请学生回答。)

像这样的信,真让人读不懂。所以我们要学习语文,把想说的话写出来,别人就容易懂了。在远古的时候,文字还没有被创造出来,人们是怎么写信的呢?(板书课题: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二、初读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拿出笔,画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2.检查自学。 认读下列词语:

1 / 5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奇妙、记忆、经历、民族、代替、分辨 譬如、宣战、战斗、误会、跳跃、打仗 对付、邮递员、猜想、严厉

3.把不理解的词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全班交流。

4.默读课文,思考:哪些段落是写不用文字的书?哪些段落是写不用文字的信?

(指名回答。)

三、品读

1.品读第一部分。

(1)指名读,思考:这里写了哪几种不用文字的书? (2)交流。(板书:结绳记事、贝壳记事。)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方法。”一句中引号内是重点论述的内容,引起读者注意。

(3)这两种书分别是怎样记录生活中的事的?想像一下,可能记录了哪些事?

(使用课件,引导学生说生活中的事,如:昨天,冬冬家的一岁的小狗丢了,冬冬伤心极了;丁丁的奶奶上周五去姑姑家了,昨天奶奶回来了;笑笑的舅舅给笑笑买了一台点读机……)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贝壳。指名将生活中的事找到合适的贝壳记下来,穿到带子上。每说一件事前,指名一位同学戴上播放音乐的耳机,每说完一件事,让戴上耳机的同学说说相应的贝壳指的是什么事。)

(4)小组讨论:这两种记事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5)学生交流。

(6)再读课文,找一找,这两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哪句话概括了两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找出:“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小结:这些古老的记事方法,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些记事的方法真的很奇妙。(板书:奇妙。)这些记事方法,也充分体现了古代人类的智慧。..人类不断地发挥着聪明才智,在生活中不断地改进、创造各种方法用以记事,还用于通信。

2 / 5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7)继续读课文,让我们了解古代的一些通信方法,了解它们奇妙在何处。 2.品读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想想这里的信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2)交流。理解:“譬如”、“宣战书”。

(3)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哪句话概括了这段话的意思?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里的信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5)交流:

了解此处引号的用法:引用心里想说的话。这里指作者想象的话。 (6)指导朗读作者的想象。

“你们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像青蛙一样在湖面上跳跃吗?如果不能,休想跟我们打仗。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对付你们!”

练习将此句改为陈述句,并比较所改的句子与文中句子的优劣。 (7)默读第五自然段,交流:作者想说明什么? 理解:“严厉”。 3.交流:

师补充介绍:事实上,这样的信确实曾发生过误会。

公元前六、七世纪的时候,住在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给波斯人送去了一封信。这信很奇怪,是只包裹。包裹里包的是一只鸟、一只青蛙、一只老鼠和五支箭。这封信的意思是:波斯人啊,你们赶快离开,不要想同我们西徐亚人对抗。我们西徐亚人是不好惹的。难道你们能像鸟一样的在天空飞翔吗?难道你们能像青蛙一样在水里游泳吗?难道你们能像老鼠一样地在地下钻吗?你们没那样的本事。既然如此,你们就乖乖等着吧。实际上,这个包裹是一份外交公文。

但是,因为当时西徐亚人没有文字,意思表达不清楚,也可以被波斯人理解成为:我们西徐亚人的武器很少,没有力量同你们波斯人对抗,既不能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也不能像青蛙一样在水里游泳,只能像老鼠一样地钻在地洞里,我们只好投降了。

4.小结:在今天,无字的书信更容易引起误会。课文通过列举古时候的几种不用文字的书、信,说明没有文字,人们记事、通信很不方便、很难懂。从而也说明了文字的重要性。

3 /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