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备课中如何选用辅助资料
运用辅助资料开展教学是高中政治课备课和上课的基本环节和内容,但在新形势下,必须要从引进及利用的根本原则出发,对辅助材料的内容、类型、运用的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由教育转型、社会转型、青年转型而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有新思想,要拓宽教学视野,做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开拓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商谈者、促进者、合作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如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关注人文精神,全面提高政治素养,重视学生生活实践,积极倡导自学探究。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紧跟上《课程标准》的思路,充当课堂教学的对话者、商谈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这些问题,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才能真正地解放学生,学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冷落和贬低发展、探究,自我封闭,不与其他学科相融,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极端处理,死记就行。评价的标准也是看你记了多少,而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这种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就要求广大政治教师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本课吸引学生的独特条件(如时政热点、名人轶事等),把思品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一、善于发现,利用资源 (一)教师要用好教科书
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服务。 (二)扩展空间,运用资源
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学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导意见》,可从以下方面去指导。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认识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
民族的先锋队;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4.“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突出弘扬民族精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
5.祖国统一突出“一国两制”等。此外还有《中学生之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走向世界的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三)引导关注,挖掘资源
生活是一本“无字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让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武警支队、少教所等;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查,并鼓励他们根据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学校举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竞赛、在国旗下讲话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这正是新课标的德育目标。 (四)学科整合,拓展教材
中学各学科之间是融会贯通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切忌把思品课讲成纯政治理论,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讲解。在这种综合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思品教材的知识点,又用思品课的辩证思维方式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五)创造开发,利用资源
教师要充分利用光盘、教育软件、多媒体设备、自然和人文景观、人力资源等,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 二、精心提炼,引入活泉
(一) 把握“转”机,寻找“出路”
改革必须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要提高高中政治思想课教学质量,寻找“出路”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转”机:
(1) 从素质教育理论看,素质教育普遍性、发展性、全面性要求实现三个转移:
1.学习转移,能力培养。
“为人生做准备”。这是教育社会化的根本要求。在此意义上,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应在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上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还应随经济发展日益加速而
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得到评价与分析、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组织材料与查明关系、综合、在新的领域应用、创造性、利用不完整的信息作决策、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沟通的能力的培养,使其面对工作技能的不断变化而应付自如。 2.重心转移,启迪心智
学习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能、增强后劲上来,具体地说,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摄取信息与表达信息的基本素养,将学到的知识“活化”,能够“投入运转”,具有很强的生成力。(这种生成力是指通过内在结构体现知识系统之间的必然以及有效的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社会信息化的根本要求。因此,高中政治课改革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有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背景性(上下文)知识”。以往的教学把大部分时间(70%)用于阐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上,现在应致力于把握“背景性知识”以及区分(选择)和综合(重新建构)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等认知能力。这是实现掌握知识及改善运用和扩展知识的认知能力的双重目标之最佳途径,由此实现从“授受教学”(教师奉送答案)向“问题解决”(教师引发思考)的转变。教师以一名鼓励者、促进者、沟通者、帮助者和咨询者等角色发挥作用。 3.道德引路,潜移默化
由单一教育转移到全面的基本素质教育,保证学生获得道德、审美、价值规范、情感态度等基本素质。所以,在初中思品教学中,也应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防止学生道德滞纳、人格失调、思想混乱。 把握好以上“转”机,方能保证思品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2)从社会学理论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中青年群体所发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类型的转化——青年转型同步发展。当代青年转型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生理上由晚熟转向早熟,此为转型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2. 心理上从被动反应转向自觉认知适应型。
3. 劳动类型上从体力型转向智力型,青年择业意识转向重智力劳动。 4. 社会角色类型上由单一型转向多样型。角色选择上摈弃了“君子重义,小人重利”的价值观,树立了按劳分配、平等竞争、等价交换、效益至上等现代社会价值观。
5. 在生活方式上,消费生活、生产劳动、社会交换等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了解和研究青年转型的基本理论,有助于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找到“入脚点”,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