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辩论

`教 案

课次 周次 课 题 91 19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执行日期 班级 15航运1 日期 15航运2 15计应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辩论 知识与技能 了解辩论的特点。 1.学会在辩论中准确抓住对方要害进行反驳。在阅读和听课文“辩论”的基础上,简要复述反方一辩第2、3、4自然段内容。 2.学会在辩论中增强陈述自身观点的逻辑性和准确性。 积极表达观点,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特别掌握反方一辩在辩论过程中运用论据来支撑己方论点的方法。 教 学 目 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难点 在辩论过程中,学会如何阐述自己的内容,如何抓住要害反击对方,如何应对对方的攻辩,从而提高自己论说观点的严密性、逻辑性、可信性,提高自己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培养自己风趣幽默的辩才。 1.学会在辩论中准确抓住对方要害进行反驳。在阅读和听课文“辩论”的基础上,简要复述反方一辩第2、3、4自然段内容。 2.学会在辩论中增强陈述自身观点的逻辑性和准确性。特别掌握反方一辩在辩论过程中运用论据来支撑己方论点的方法。 讨论法 讲授法 教学 重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导入: 当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后,教会就疯狂地攻击他,双方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辩论。赫胥黎是达尔文的朋友,他是英国思想锐敏,很会演说的博物学家。每次辩论,他都站在第一线,以滔滔雄辩,把宗教头目的什么“上帝创造人类”等等谬论,批驳得体无完肤。教会仇恨赫胥黎,甚至骂他是“达尔文的斗犬”。在辩论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获得了大家的认同,从此人们都认识到一个真理:人类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由生物进化而来的。辩论往往能使人们逐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大家一条心,去完成共同的伟大事业。 今天,我们走进课文:“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辩论,请大家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共同来学习辩论词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方法。 知识点/任务/环节一: 背景知识 教师活动和意图 学生活动

了解辩题并补充孟子和荀子的简介 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孟子与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荀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的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孔孟荀三人所以能并列为早期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致。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不是决定一切的,所以所谓性善性恶,先天后天,原也就无所谓善恶,性善性恶只是二人逻辑论证的不同前提而已。孟子的“义”出乎心性,但是“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仁义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先天虽有的,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荀子的仁义虽在生性天情之外,但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先天没有的,后天也可以具备。所以先天有没有并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看后天能不能拥有。所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是同样归结为儒家“仁政”理想和“求”与“学”的实践原则,在此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孟子和荀子既然一致,为什么会有一人主张性善、了解辩论的背景知识 一人主张性恶?其原因即在于二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 孔孟荀三人的身世环境属于同一类型,都有所谓是非淆乱、老而发愤的经历。但孔子生当春秋末年,孟子生当战国前期,社会政治状况毕竟要好一些,使人感觉尚有药可救。而荀子生当战国末年,作为春秋战国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学术大师,所感受到的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来自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都在孔子孟子之上。所以荀子专意著作了《性恶》一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孟子讲仁义,把仁义概念建立在对人的心理分析之上。为了强调仁义,所以深自树立,高自标榜,以求激励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是俗语所说的“唱红脸”。表面上讲性善,实际上重在后天行事。荀子讲仁义,但荀子生当战国末年,当时的情况已是人人争于利欲,君子与小人同恶,固不宜倡言心性之善,于是只有深明其恶,

以求人能反躬自救,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厉行改造,有佛家世纪之末救世出苦海之意,是俗语所说的“唱白脸”。孟荀二人性善论与性恶论态度虽然相反,但“仁”的主张一致,强调后天实践一致,并且性善论或性恶论的独断的逻辑论证方法也是一致的。 补充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补充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荀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主张“性恶论”,提倡学习来改变“性恶”;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要“积善成德”,要不断学习以成为君子。 考查目标达成情况(手写): 知识点/任务/环节二: 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和意图 学生活动

1.播放此次辩论赛比赛实况 2.速读课文,并掌握文意。 3.整体感知文本(思考与归纳): (1)请在整体阅读和听课文“辩论”的基础上,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说说正方一辩在攻辩中有哪些不足? 明确:正方辩手是以引用他人观点的方式来立论的,但引用之后没有旗帜鲜明地推出自己的观点,只是以“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这样的假设条件来表白自觉地看法,在逻辑上显然力量不强。紧接着的攻辩,从“外部环境”、“因果关系”、和“道德”多点推断,一是火力不集中,二是几个攻击点都没能触及“本恶”的实质,其攻击力可想而知。再加上立论、驳论都明显地缺乏事实依据,更加消弱了开篇的力量。 (2)反方一辩又是如何赢得此次辩论比赛的?是如何攻辩及立论的? 明确:反方辩手则是先破后立。攻辩阶段,首先指出对方的引用是“断章取义”,可谓“攻击一点,不及其余”;其次,抓住对方论据事实为“后天”的漏洞,从辩题的“本”上加以反驳,颇有“釜底抽薪”之功。而列举“现实的世界,就在你陈辞的这三分钟当中,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强奸”的事实,既反驳了对方的“本善”之说,又为己方“本恶”张本,可谓神来之笔。立论阶段,首先以“自然属性”、“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天性”几个关键词阐明了“本”和“恶”的内涵,逻辑上明显比对方清晰;其次又以“曹操”、“路易十五”的名言和一个英国男孩“卖掉自己三岁的妹妹”的事实,强有力地支撑自己的论点;最后用“社会属性”、“扬善避恶”等词语,说明了对方未能说明白的善对于恶的控制及消解关系,将论战推回对方。分点逐条的层层推进,已经使对方难以招架,而结语“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了事实评判”则以更为强劲的逻辑力量,支撑自己,反驳对方,可谓是“画龙点睛”之句。 (3)选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在语言表达方面,仅从选段文字记载的语段,我们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反方辩手的侵观看辩论实况,感知辩论的魅力。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考虑辩论中的技巧 感受辩论的语言特点

略性:强烈的“质询”、“反诘”语气,明白晓畅的判断阐释,条理清晰的语义层次,可以称之为口语辩词的经典。 目标达成情况(手写): 知识点/任务/环节三: 总结归纳辩论的一些技巧 教师活动和意图 学生活动 同学们,辩论这种文体,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现在,我们对《“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辩论》已经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么,请同学们来做一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尝试:总结与归纳一些辩论技巧。 明确:辩论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应重视培养的能力。因为辩论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需要锐敏的思维,准确的判断,细致的分析,丰富的知识和流利的口才以及在大庭广众中敢于陈述自己见解的魄力和勇气。因此,辩论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能力的培养方法。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学生应该参与辩论,努力提高自己。在信息传导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口头表达的机会和范围大大扩充了,更应训练自己“能讲会说”的本领。 (1)明确各个辩手的功能分配,在辩论过从这篇辩论中,总结辩论的特点 程中,每位辩手必须清楚自己的角色,明确自由发言 自己的职责,才会有精彩的临场表现。一辩负责“开篇陈词”,需语气沉着严正;二辩、三辩主要承担对方攻辩和进行攻辩的任务,需反应敏捷、语言伶俐;四辩总结整场辩论观点,需善于归纳、概括、总结,逻辑性强。要根据各辩手的思维和表达特点,来分配角色。 (2)辩论稿要以理服人,观点要正确,材料要典型,而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论述关系要严密,这样才能把道理讲透彻。 (3)辩论不仅是要宣传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既要辨别,又要论述,因此,不能只顾自己说自己的,还要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别人哪个看法不对,哪个材料错了,哪个地方论述有漏洞,这些都要抓住,在自己的辩论中加以揭露和批驳。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